蚕

原创观察案例27l蚕宝宝生长记连续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活动无处不在。科学离孩子究竟有多远?怎样的活动才是理想的科学活动呢?将探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科学的大门永远向每一个喜欢它的人敞开…

观察日期:年3月—5月

观察对象:晗、心惠、小溪(4-5岁)

观察者:邓婕

观察地点:中一班自然角

观察背景: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让孩子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春天的幼儿园自然角创设过程中,如何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孩子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用稚嫩的小手去记录,成为老师们自然角创设的重点,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们计划的一场特别的科学探究活动——蚕宝宝变身记就此拉开了序幕……

观察目标:

1.了解幼儿在自然角探究“蚕宝宝变身记”的兴趣点,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

2.教师指导幼儿观察策略的适宜性。

观察方法:

连续观察法

观察主题一:蚕宝宝认识记

观察时间:年3月27日

一早来到自然角浇水的孩子们发现了新朋友——蚕宝宝,他们把蚕宝宝放到地上,蹲下来围着蚕宝宝。心惠蹲在地上一边头朝着周老师一边大声地喊:“周老师,周老师,快来看,这里有好多大虫子!”晗晗、小溪听到声音跑了过去。晗晗说:“这是蚕宝宝,不是虫子。”周老师说:“对,这是蚕宝宝,也是一种昆虫。你们可以轻轻地摸摸他们,看看感觉怎样?”小溪伸出手,又缩了回来,想了想,又伸出手摸了一下蚕说:“白白的,软软的,有点吓人”。晗也伸出手摸了摸,说:“蚕宝宝不会咬人的,蚕宝宝会吐丝的”。晗将一只蚕宝宝拨了个底朝天,心惠说:“看,它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还有很多脚。”周老师说:“蚕宝宝的身体是一节一节连起来的。”晗看着周老师说:“我看到它有嘴巴,大大的。”周老师问:“它的嘴巴在哪里?有多大?”晗指着蚕的头部下方说:“在这里!看,它在用牙齿吃树叶,吃得好快呀。”小溪和心惠手撑着地,低下头,顺着晗手指的方向,头几乎要贴到地上了。小溪说:“我也看到它的牙齿了。它还有眼睛的。”心惠小小声说:“蚕宝宝一边吃树叶,一边一拱一拱的爬。”晗又将底朝天的蚕宝宝拨回来,看了一会儿,说:“可是,它爬的好慢呀。”

周老师:“这几个新朋友叫蚕宝宝,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了,今天放学的时候带爸爸妈妈来认识一下新朋友,把你看到、摸到、听到的和爸爸妈妈分享。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蚕宝宝的资料,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蚕宝宝的事情了,明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另外,明天要请你们告诉大家,蚕宝宝吃的树叶叫什么名字?”

观察主题(二):蚕宝宝蜕皮记

时间:年4月23日

今天是周一,一大早,晗晗跑到自然角看了一会儿,大叫:“周老师,一只蚕宝宝正在蜕皮!”晗把装着蚕宝宝的盒子端到周老师面前。果然,桑叶中有一只蚕,小小的、**的身体,一段皱皱的皮已经退到它的尾部,尚未脱离它的身体。晗晗见到蚕宝宝样子,伸出他的小手捏住蚕宝宝尾部的旧皮,这一下,蚕宝宝挣扎着从原来的躯壳内脱离出来。晗晗拿着蚕宝宝蜕下的皮,把它拉开看了起来。

周老师说:“这个褪下的皮是怎样的?”“透明的、皱皱的。”周老师说:“这褪下的的皮像什么呀?”“像……像弹簧!”晗想了一下说,还把褪下的皮上下抖了一下。晗用手指着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深灰色的壳。说:“周老师,你看,这是什么?”周老师凑过去一看,说:“这应该是它蜕下来的头和嘴”。晗皱着眉头说:“啊,不会吧?”“那蚕宝宝不是没头没嘴了?”周老师说:“是这样吗?我们一起仔细看看。”晗看了看四周,拿了放大镜放在那只褪了皮的蚕上面看了又看,说:“它的头和嘴都在。”周老师说:“晗宝,你再看看旁边那只蚕宝宝,和它有什么不一样?”晗又把放大镜靠近旁边另一只正在吃桑叶的蚕,它的身体和刚蜕完皮的那只蚕宝宝差不多大。

看了一会儿,晗说:“周老师,你看它的颜色深很多,头和嘴也比这只蚕宝宝小很多”周老师指着那条蚕说:“为什么两只蚕宝宝会变得这么不一样了呢?”晗追问:“是呀,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周老师说:“除了两条蚕宝宝的颜色不一样,头和嘴不一样,还有别的地方不一样吗?”晗又拿着放大镜看看这条,看看那条,指着那条褪了皮的蚕说:“我发现了,这条蚕宝宝褪了皮长大了!”周老师笑着摸摸晗的头说:“看得真仔细。阅读区有关于蚕宝宝的书,或许里面有关于蚕宝宝蜕皮的秘密,你想看看吧。”

为了佐证猜想,她们去了阅读区一起阅读。一查资料才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一只蚕从孵出来到成熟只需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是成熟蚕的体重却比刚孵出来时要增长一万倍!每次蜕皮、增大一龄,蚕的体重都会增长4-5倍乃至十几倍。马上要蜕皮的蚕嘴巴小、颜色深,蜕完皮的蚕嘴巴大,颜色浅……

晗说:“我知道了,蚕宝宝和我们一样。我长大了,衣服就小了,穿不了了,妈妈就给我买新衣服。蚕宝宝长大了就把皮脱下来,长大了又把皮脱下来……”

观察主题(三):蚕宝宝吐丝记

观察日期:年5月2日

早上7:40分,晗 个来到幼儿园,书包都没放好就来到自然角看蚕宝宝。晗:“周老师,周老师,蚕宝宝长胖了”,周老师走了过去蹲下,低头跟晗一起看。晗指着一条蚕说:“你看,她又白又胖,比上周胖了好多”。周老师点点头说:“是的,这条又白又胖。”晗又用手指向旁边的一条蚕说:“周老师,你看,这只蚕宝宝不吃桑叶,而且还又*又亮的,是不是生病了?”周老师看了看说:“是哟,这条蚕跟旁边的蚕不一样呦,不过,它不是生病。我们耐心的等一等,看看有没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晗疑惑的看着周老师,一直追着周老师问……

9:30分晗又去自然角,不一会儿跑过来拉着周老师的手说:“周老师,快跟我来,蚕宝宝肚子底下有好多丝。”她们一起跑到自然角,晗轻轻地解开盖在蚕宝宝身上的桑叶,看见几条**的蚕宝宝身下结着薄薄的一层丝。周老师说:“蚕宝宝开始吐丝了。”晗问:“周老师,好神奇,蚕宝宝到底是怎么吐丝的呀?”周老师想了想说:“我也很想知道,我们一起仔细看看。”周老师拿了一个放大镜看了起来,晗把头伸过去和周老师一起看,看了一下,也从旁边的材料框里拿起一个放大镜,对准蚕宝宝看了起来,看了1分钟,晗说:“周老师,你看它,一会儿左边,一会儿右边,一会上面,一会下面,吐出来的丝又白又细。”晗抬头笑着跟周老师说:“周老师,你看,它现在把头抬高了。”周老师:“是的,它为什么要把头抬起来呢?”晗又拿起放大镜低头看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了,蚕宝宝想把自己围起来。她在盖房子吗?”周老师点点头说:“我也发现了,你觉得蚕宝宝织的房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晗说:“我知道,是椭圆形的,上次我们看的那本书里有。”周老师说:“真厉害!看过的就记住了。你再看看,蚕宝宝怎么把自己包起来的,待会儿跟小伙伴们分享,好吗?”晗点点头说:“好的。”然后低下头继续观察。周老师离开了……

观察主题(四):蚕宝宝变身记

观察日期:年5月25日

上午9:00,孩子们围着蚕宝宝的盒子议论着:“怎么有只会飞的蝴蝶?蚕宝宝好像不见了。”晗说:“这不是蝴蝶,是飞蛾,我看到书上说蚕宝宝在蚕茧里会变成飞蛾的。”心惠指着飞蛾说:“它和蚕宝宝可不一样,它有翅膀,还有触角,怎么会是蚕宝宝呢?”晗右手指着盒子里的茧说:“看,这个茧上有个洞,我们看看里面有没有飞蛾?”心惠顺着着晗指的方向望过去,看了一会说:“哇,洞里有东西在动。”小溪也把头凑过来一起看说:“它好想爬出来。”晗说:“蚕宝宝变成飞蛾以后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可它出不来,卡住了”。经过10分钟左右的努力,飞蛾终于从茧里飞了出来,然后飞蛾一直趴在那儿不动。

晗扬起脸问大家说:“飞蛾怎么不飞呢?”小溪指着飞蛾说:“它太小了,不会飞,你看它一动不动。”豆豆说:“宝宝刚生出来哪里会飞?”心惠低头看了看飞蛾,抬头说:“它没吃饭,肯定飞不动。”“那它吃什呢?”……

一旁的周老师说:“大家不要着急,你们可以午餐后再来看,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者你们也可以今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或上网找找答案,看看它是什么?为什么不飞呢?明天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观察分析

一、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求

4—5岁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并能根据观察的结果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概括、分类和寻求事物间关系等。他们好奇心较强、探究兴趣较浓厚,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总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大自然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神奇和充满吸引力。

科学探究活动是思维活动发生最集中的领域。

本案例中的几位小朋友从开始发现蚕宝宝就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想知道很多关于蚕宝宝的事情,孩子们对蚕宝宝的变化(长大—蜕皮—结茧—化蝶)探究活动充满了渴望和好奇;通过看、摸、说、听、思考等,同时寻求实验工具帮忙解决自己的困惑,本活动保持了较持久的的专注力,兴趣是 的老师。

二、材料提供的适宜性

在探究活动中丰富的材料是幼儿探索的基础。

教师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提供了比较适宜的观察工具帮助幼儿观察。如:放大镜等,供幼儿选择;为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教师在班级图书角中投放了蚕宝宝的相关书籍,适时引导幼儿通过查找书籍中的专业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现象。

针对材料的建议:

1.教师还可增加供幼儿探究活动的材料。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疑问,如:“蚕宝宝身上有一圈一圈的”、“蚕宝宝有脚”、“蜕皮的蚕的比较大”等,如何根据幼儿的提问,提供适宜的材料推进探究活动的深入,如还可提供尺子、绳子,量量蚕宝宝蜕皮前、后的长度、宽度,数数蚕宝宝的软圈和脚等。

2.教师可提供观察记录表。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而记录是幼儿以形象化的绘画、符号等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的现象,是幼儿真实观察再现的一种表达方式。观察记录才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本连续观察记录中教师一直注重幼儿的观察,而忽略了记录的重要性,在此建议教师提供适当的观察记录表格,以便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归纳,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指导的适宜性

1.这是一个有趣的、充满探究欲望的科学探究的旅程,在整个的探究过程中有很多孩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544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