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沙子口大集江湖传说不再
当李村大集已经动迁迭代
当老泊里的故事归于尘埃
青岛曾经繁盛的各类市集文化
似乎已被功能越来越齐的农贸市场取代
在青岛人的传统印象中"赶集"
通常是与近郊/乡村联系在一起的购物形式
而在闹市区就很少能看到了
不过,在市南区的浮山所附近
却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浮山所大集”
随着青岛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如今说起“浮山所集”这个地名
当下的年轻人还知道的已经不多了
春天气息渐浓,不如再来这逛一逛
赏花/买菜/淘宝...感受 值得!
历史悠久藏身闹市的
作为曾经市区内与李村大集齐名的市集,浮山所大集每逢农历四、九开集!千禧年后,随着旧浮山所村改造搬到了如今的浮山所路上。四九集也顺势变成了天天市!集上有卖农家土特产的,蔬菜水果的,服装鞋帽,玩具小百货…
特别是一些商场里难得一见的手工艺品、老物件、蒜臼子,甚至还有手织毛衣的……花花绿绿,有的土里土气。可谓各行各业,应有尽有。逢集的这几天成了市南市民活跃的商贸节日,支撑了岛城民间自发贸易的半边天。
然而浮山所路集市占路经营带来的出行困难、环境脏乱却成了周边居民的心头难!和曾经辉煌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海泊河早市一样,年前后,浮山所大集经历升级改造“退路进室”,被重新冠名为“新贵都集贸市场”。
新集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营蔬菜、副食品,北区主营服饰、小百货,除了设置固定摊位外,南区临街的一部分还设置有临时摊位,依然延续农历四、九赶集的风俗。人气和规模与以往虽不可同日而语,来赶集的人还是不少。
再后来随着北区小百货的衰落萎缩,再加上市场经营权出现了纠纷,主营蔬菜、农产、副食品的南区干脆独立出来正式改名浮山所农贸市场。昔日峥嵘的浮山所大集,仅能从侧门的小招牌、和门头上隐约可见的大字一窥当年的盛况了~
价格实惠买够生活美好, 值得!
地铁三号线江西路下车,出站步行50米迈上一个小坡就是大集所在。一头扎进来一排排摊位密密麻麻让人挑花了眼,如果把摊点基本看完,估计没个一两小时不行。
+摊位,这里蔬菜、水果、海鲜、肉食、花卉、百货……无所不包!惊蛰之后的各类海鲜的种类明显增多,鲜活的海货摆在货架上供前来采购的市民挑选~
新鲜的大立虾,23元/斤,个大量足。
活蹦乱跳的开凌梭,8元/,鲜灵~
堆得像小山一样的海蛎子,15元/2斤,个大肉肥。
新鲜的蔬菜水果在大集的露天区域沿街叫卖,价格实惠。让人忍不住就想多带几样回去~
还有这种现剥的鲜蚕蛹,30/斤!油一炸香的哟~
针头线脑闹市之中的 烟火
集市上有商厦里少见的针头钱脑,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旺盛人气和袭人的热闹氛围。
集市上的东西便宜,品种多而杂。“乐高”小积木、工厂尾单鞋服、鱼鸟花卉…均可拿来交易。
专卖甜晒鱼的摊子、专卖大馒头的摊子、专卖自家核桃的摊子……虽说买和卖是主要目的,但人们的身心,也实实在在地沉浸在这氛围里,轻轻松松地畅游了一番。
如今还来“集上”采买的人大多都上了年纪。掺杂着对旧时光的眷恋,他们轻车熟路沿着风俗和习惯,一切都如约而至,雷打不动。
有些人说:
熙攘热闹的大集没有当年味儿了
仅仅是放大了的超市而已
时光冉冉,在越来越浮躁的城市里
还能找到如此“接地气”的一片天地
能留下来总是好的,不是吗?…
#你记忆中的大集是什么样子的呢?#
聊聊吧~
在青岛原创内容
图文
超G
部分图片内容转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青岛”视频号上新啦!
↑更多精彩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