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最美劳动古诗词,献给最美劳动者


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在享受美味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献上最美的诗词,向美丽的劳动者致敬。

传说在尧帝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一首《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家喻户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来自于远古的这首诗歌。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古代的劳动者不只是很勤劳,还很满足,吃饱喝足就够了,并不羡慕锦衣玉食,也不羡慕高官厚禄。

《诗经》国风中有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一样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唐代的《过山农家》传神入微地展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不由得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每年春天清明前后都会摘下嫩绿的茶叶,在柴火灶上进行烘焙,那清香犹在鼻尖,秋天则会割稻晒谷子。

开元二十五年(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还在彷徨,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写下了一首《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劳动场景,但是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在这*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在鸣叫;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前几首看着比较欢快,实际上劳作很辛苦,唐代崔道融的《田上》写了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气都用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没有亮。这只是一位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初夏是一个忙碌的时节,王维的《新晴野望》就描绘了初夏的乡村景象: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地干活。“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没有具体写出有哪些劳动,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五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写了一首《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写诗讲究的是老妇人都能看懂,这首也不例外,诗人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现在农村的劳动虽然也很辛苦,但都是自己的收获,一点也不用上交,很多平原地区都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割,大大地降低了个人劳动强度。劳动者的付出都有比较满意的收获,都是自己的主人。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崇尚劳动,向劳动人民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1187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