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顾名思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小满”预示着麦子将熟,但此时处于青*不接的阶段,在物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百姓此时会食用野菜。“苦菜”就是一种野菜,《诗经》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可见人们很早就开始食用野菜。
“靡草”是一种喜阴的植物,步入夏天,阳气日盛,喜阴的植物渐渐枯萎。
“ 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宋代欧阳修《五绝·小满》)
对于麦子来说,即将进入成熟的“秋”,忙碌的夏收夏种季节到来了。
“妇女养蚕男种麦,食有鸡豚衣有帛”
(明代杨基《送朱明善少府》)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人们把蚕视作“天物”。民间将“小满”定为蚕神诞辰,江浙地区会举办“祈蚕节”,这成为“小满”节气的习俗之一。为什么呢?养过蚕的同学知道,蚕很娇气,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为了祈求蚕宝宝能顺利收成,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小时候,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我们就开始养蚕,每天一放学就到处找桑叶,因为蚕宝宝一生都在吃。当它们还是一粒粒蚁蚕的时候,身体黝黑黝黑的。它们真的太小了,比小老鼠屎还小,所以要小心翼翼地放在软软的白纸上。我们给它们摘最柔嫩的桑叶,剪成小小的一片,方便它们进食。几天后,蚁蚕稍微长大一点儿,成了名副其实的蚕宝宝——身上是带着浅灰的白色。又过了一段时间,蚕宝宝到蜕皮阶段了,这时候它们就不怎么动了。经过四次蜕皮后,蚕宝宝通体透明——它们进入吐丝状态。再过几日,就看见一个个椭圆形、胖乎乎、白花花的蚕茧了。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代张俞《蚕妇》)
养蚕艰辛,蚕丝昂贵。
宋代郑起《采桑曲》这样写道:
晴采桑,雨采桑,田头陌上家家忙。
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
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便有“大暑”,有“小雪”亦有“大雪”,有“小寒”当有“大寒”,何以有“小满”却无“大满”呢?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们相信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满招损,谦受益”,由此可见,节气的取名包含着中国古代深刻而又朴素的中庸哲学观。如同前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即“盈满”,富足的人生应该就是“小满”的状态吧。欧阳修《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描绘了“小满”时节悠然自得的田园景象: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全诗很“小”,不过是田间垄边、老翁饷妇(给田间劳动的人送饭的妇女)、无名小草、林中山鸟,但“小得盈满”、怡然自得。
欧阳修是理解了“小满”的真味,
这是一个充满了圆融智慧的节气:
在耕耘中收获上一季洒下的希望,在播种中期待下一季的收成——既有向上的进取,亦有知足的欢愉。愿你我都有这样“小满”的人生:挺拔有力,淡泊平和,宠辱不惊,自信纯净。
童童,童书妈妈、 记者、文学博士、阅读推广人
欢迎大家投稿分享你的故事。
投稿方式: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