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蜂蛹而至


.4.14去附近一家农庄吃饭,甫一登堂入室便被惊得目瞪口呆、连打冷颤。原来,店主刚从山上下来,釆摘回来一个比脸盆还大的马蜂窝,我们来时他们正在手忙脚乱掇拾蜂巢,桌子上乱七八糟堆放着成蜂、幼蜂和蜂蛹。我有个毛病,见到成群的蜂虫蚂蚁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自在,此时此刻就是这么一种糟糕状态。有一个成语叫做“捅了马蜂窝”,形容闯了大祸,可见马蜂是多厉害的角色,难怪乍一撞见那么一个大蜂巢会有那么大的反应。也可见整这么一出的店主人有多牛!

并不是偶遇和邂逅,认识这个店老板有年头了,称得上是老友,我却不知道该把他归入到哪一类朋友中去,总之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这年头曾经辉煌的十八般武艺,他似乎都拿得起放得下,说起来一套套的滔滔不绝,做起来也不含糊,颇有江湖地位。时不时会从别人的口中听说又弄了些不大不小的动静,但是只要一见面就会觉得暖心,不过就难得见上一面。这不,当上釆蜂大王了。他告诉我,夜里才好行动,见我不是同道中人,他炫耀起自己绝活,说是取盆盛酒,取手电筒亮光,再惊动蜂巢,群蜂便沿光束自投罗网,掉进酒中醉酒而死。听罢,我也是醉了。

无事不早起,排除千难万险去釆摘蜂窝,主要有两种收获,获得成蜂用来泡酒,蜂酒驱寒袪风湿有奇效。蜂蛹则可以直接食用,营养价值甚高,食用体验也不错。当然主要的获利是制作出售蜂酒,许多乡间饭店都以各式各样的泡酒招睐顾客,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营特色。这种以动物或植物为原材料的民间泡酒据说具有很好的食疗价值,但饮用并不广泛,更少有通过药理试验和鉴定,千百年来口口相传而已,是一种见仁见智般的存在。听说过中医的蜂针治疗类风湿,谓生物疗法,就是用活蜂蜇病患部位,注入蜂*,以*攻*,听着就头皮发麻。

摘取蜂巢是一个颇为 的技术活,更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我总觉得这一过程的仪式感要大于实际意义,就像燕农飞檐走壁,徒手攀岩釆燕窝一般。釆蜂巢首先要认识蜂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蜂巢的隐藏之处,正所谓蛇有蛇路,鼠有鼠路,蜂巢往往构筑于隐蔽之处,不易发现。即便发现了也难以攻克,一来蜂喜安居于险要之处,二来会不惜一切誓死捍卫。这叫端人老窝,是人与蜂你死我活级别的较量。我们见到的这位主虽然是身经百战的高手,却也伤痕累累,弹痕遍地。只不过两*对垒勇者胜罢了。

在我的眼里,蜂蛹当然是美味佳肴,是与蚕蛹、竹虫、葛虫等一干昆虫幼虫齐名的,比之成虫如桂花蝉、蝼蛄、黑蚁、蝎子、蝈蝈等等要可口得多。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在这店点了一客韭菜炒蜂蛹,并获赠一杯泡浸多年的蜂酒。只不过是尝尝鲜而已,并不敢放肆去吃,身体状况不允许。来自大自然不经人工干预的食物往往营养过于丰富,原本营养摄入早已过量又缺少消耗的身体难以招架,人们调侃胃的改革开放太滞后了。具体到食用蜂蛹,由于其美味以及较少享用,会“根本停不下来”,其结果就是过量摄入蛋白质,导致过敏,严重后果就是“三高”、痛风、糖尿病如影相随。据说,有人居然带着息斯敏去吃蜂蛹,也有时刻准备着去吊针的,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哦不,人也为食亡呢,何其壮哉!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不敢捅马蜂窝的人,不仅不敢而且退避三舍,属于怂而没出息那种。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是防人之心也无。但我自己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多大的自悲。小时候隔壁有人养蜂,不可避免地被蜂蜇过,那感觉与医生打针差不多,可那是蜜蜂,蜜蜂的个头比马蜂小多了,也温文尔雅得多。蜜蜂蜇人会把尾针断掉留在人身上,据说这样蜜蜂也活不了了,算是同归于尽。知道了这个之后,被蜜蜂蜇过后还会产生怜悯和悲戚,自己虽然受伤,蜜蜂却折了姓命。这样一来就不怎么觉得疼了。可是马蜂就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了,那是会致命的,连大水牛都能蜇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989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