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一叶
蚕种领回家,标志着育蚕忙月的开始。前面说了,养蚕是湖地重要经济来源,兹事体大,过去还要占卜,预测蚕事,后来渐渐减少,剩下一些仪式与实用做法。
《西吴枚乘》记载:“以四月为蚕月,凡官府有勾摄征收,里巷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谓之蚕禁。”
这里的四月是农历。四月开始有蚕禁,蚕禁风俗,一直存在于乡间。
届时家家户户各自忙碌,互不打扰。饲养小蚕如同家有婴儿,大门常常禁闭。门上贴一个门神,用以祛除有害于蚕宝宝生长的*邪、病*、虫兽之灾。有地方还用米粉做出各自形状的圆子,分给邻居,叫做“祛口团子”,以此告知“蚕房禁区”。
跟人类的稚子娇贵一样,幼蚕也十分娇弱,需要悉心呵护。首先是选择桑叶,须是细嫩的叶片,一刀刀切小,切到比指甲还小。然后按时喂吃。小蚕食量不大,进食缓慢。
这时的农家可就忙乎了。俗话说:“养蚕无太婆,种田无太公”。连老年人都要上阵,“擂鼓敲门,轮番吃饭”,养蚕最苦的是要晚上喂养,那时要开闹钟定时的。
当然还有采桑叶,洗叶切叶。除了喂吃,还要随时注意温度,湿度,以及其他问题。
春天气候多变,阴晴不定,温度变化很大,今日三十度,明天一场大雨,跌到十几度,后天太阳一出,又窜上去。昼夜温差也大。因为跟风雨相关,湿度也随之变化。因此,蚕室里面,是需要严格控制,尽量保持不变的。
还有许多做法,或者叫禁忌,大多符合科学道理。譬如,蚕出生时忌室内扫尘,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五辛,忌炙烤鱼肉等,那是怕灰尘气味 幼蚕。忌敲击门窗,忌附近春捣等,那是怕嘈杂声音影响幼蚕生长。
又如,忌蚕室哭泣,忌秽言淫词,忌未满月产妇做蚕娘,那就是一种延伸,一种民间习俗。
还有一种习俗,也有意思,是捏泥猫,剪纸猫,据说能吓退老鼠。那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自欺。那老鼠来了的话,鼠目寸光,怕是只见幼蚕,不见假猫。
看蚕种变成小蚕,那是让人十分惊喜的。通常人家不让看,我们是到建伟家偷偷看的。初生的小蚕,身躯不过一寸,细小得跟鞋匠的切底线差不多。它几乎一直停着不动。
我们偷偷看的时候,不敢说话,因为建伟老爸有过训诫,蚕房禁地,不可喧哗,尤其不能出现“僵”“白”“污”这些字眼。以免他日蚕宝宝长大上山,做不了茧子。
蚕儿生长,要经历休眠与蜕皮。都要有四次休眠蜕皮,然后才“上山作茧”。每次“眠”(我们这里称“眠”)长短不一。养三天头眠,又三天二眠,三眠较短,两天就眠,四眠就长了,要吃四天,真正是日长夜大,然后眠的时间也长,要一昼时半。这时候,蚕农要给它们做落地上山准备了。
有道工序,叫“搡”,完了以后,蚕宝宝已经长大,食量惊人,一天到晚吃个不停,走进蚕房一听,哗啦哗啦,跟下雨一般。
再看那蚕宝宝,又粗又白,放到手上,肉球似的,痒痒的,蠕动着,有点吓人,却又十分惹人喜爱。
写到此不由想起马头娘传说,录用于此。供一阅,感受一下故事的神奇——
《通俗编.神*》引《原化传拾遗》记载,古代高辛氏时,蜀中有蚕女,父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马。其母誓言:谁将父找回,即以女儿许配。马闻言迅即奔驰而去,旋父乘马而归。从此马嘶鸣不肯饮食。父知其故,怒而杀之﹐晒皮于庭中。蚕女由此经过,为马皮卷上桑树,化而为蚕,遂奉为蚕神。
,6..16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qz/1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