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怎样印证了禹和夏之间的关系呢?传说只可参考,只有从文字的本义去考证,才是真实的结论,这就是汉字的自定义功能。
禹(隅yǔ)是由撇“丿”、虫和冂会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内,引申阴柔、女人等,这里指示蚕虫吐出柔软的丝;虫表示吐丝的蚕虫;冂表示外围边界,这里指示蚕虫吐丝围在自己的周围。禹的本义为吐丝的蚕虫。借“隅”声表示蚕虫吐丝前要爬到偏僻角落再开始吐丝。
蚕吐丝
夏(下)是由夓简化而来。夓是由頁、臼(字库中没有用臼代替,下横断开,ju掬)和夂会意而成的字。頁(叶)是描述织绸的过程,古代织出的丝绸一片一片的,像树叶,故借“叶”声;臼(掬)表示双手穿梭;夂表示终止,指示缫丝结束后再织绸。借“下”声表示织绸是从经线的下头开始织到上头,所以产生首和頁二字,实际就是织布的两头,頁和首都有“头”的意思。由于织绸需要潮湿和温度高的环境,所以用夏表示一年四季中炎热潮湿的季节--夏季。(理解汉字八画就很容易破解字义)
这样禹夏说明了夏朝是种桑养蚕织绸的时代。那么华夏中的“华”究竟怎样解释呢?
华華崋(化huáhuāhuà)是花的本字,是由華简化而来。繁体華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垂的省形变化为“”会意而成的字。草“艹”表示草木;垂“”表示草木花朵儿下垂,开花授粉,是花的意象写照。借“化”声表示花变化快,花样多,完善“華”的意义。年简化为“华”,是由“十”和“化”会意而成。“十”表示我们中华十全十美;“化”表示我们中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美丽的花儿是草木的精华生化而成,化即标音又会意。崋是由“山”和垂的省形变化“”会意而成的字。“山”作为归类符号,表示山峰;垂“”表示华山陡峭险峻,垂直纵立的主峰。崋因山顶有“莲花池”而得名“華”,后崋和華二字合一,均有华美花美之意。
华夏一词中“华“”应该是用来修饰夏的。夏是人们会缫丝织绸,穿上了绫罗绸缎,人们从野蛮,穿兽皮、草遮体,到穿绸,追求美的时期。所以,从夏开始,人类文明有了较大的进步。经历了炎*(用火--饮食从生食到熟食的进步);尧舜(窑洞--居住从游牧到定居);到华夏,禹为吐丝的蚕,夏为缫丝织绸,人们过上了追求美的文明阶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