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桑蚕的相爱相杀,竟开启了中国国际贸易,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千古名句,出自李商隐诗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不仅道出了世界万物循环而竭的规律,还以此完美地诠释了“奉献”和“牺牲”这两个词。

或许,正是这种凄凉婉转地表达,让李商隐正式得名“诗*”,但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在现实世界中,却有着别样的意味,那就是桑与蚕的“相爱相杀”。

稀薄的氧气含量、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近天雪亮的冰川,这是青藏高原的圣景,也是古老桑树诞生的地方。

因为据植物学家的研究,世界上第一棵桑树,就出现于一亿多年前的雅鲁藏布江流域。

或许,是有着高原强烈紫外线优势,桑树吸收阳光的能力是极强的,尤其是那些硕大的桑叶,让桑树拥有了更多的阳光能量。

当然,桑树之所以要努力吸收阳光,也是有着属于自己的苦衷的,那就是要为冬天做准备。

众所周知,藏区的冬天是极为寒冷的,桑树为了能够平稳度过冬季,就依靠其根部,在途中攫取大量的氮元素。

之后,借助枝干的传输,桑树会将这些氮元素搬运到桑叶之上,暴露在外的桑叶拥有了氮元素,再吸入相当量的阳光和水分后,就会合成大量蛋白质。

而蛋白质也便是桑树过冬的保证,按照现代植物学的研究,桑树可生成和可储备的蛋白质,其种类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余种。

不过,或许桑树自己也没想到,这些用以过冬的蛋白质,其实也极大地延长了桑树的寿命。

最好的证明,就是如今屹立于南迦巴瓦峰下的“桑树王”,须知这可是一株存世余年的老树,它见证了无数王朝和时代的更迭,可谓是旷古烁今。

不过,有一种昆虫的出现,却打破了桑树的长寿规律,这便是“蚕”。

相信大家对这种生物都不陌生,大多数人在童年时,甚至还以此作为宠物饲养,这是一种鳞翅目的昆虫。

据生物学家的研究,蚕的视力并不好,它甚至无法看清具体的景象,仅能感知到光源的存在。

然而,蚕失去了视力后,换回的却是高超的嗅觉,这让蚕仅凭闻味,就能分辨出可食用的绿植叶,比如莴笋叶、鱼腥草叶、桑叶等30余种植物枝叶。

但对于蚕而言,满载蛋白质的桑叶,无疑是最好的食物,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众多枝叶中,蚕会优先寻找并选择桑叶进食。

由此,蚕变成桑树最大的天敌,毕竟一旦桑叶被啃食光,那桑树的蛋白质生产就成了大问题,使得桑树的寿命也大打折扣。

最终,在日积月累的耗损中,桑树就会走向死亡,我国曾用“蚕食”一词,来描述这种温水煮青蛙般的消亡过程。

不过,令桑蚕双方都没想到的是,人类的介入,使得二者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蚕的一生中要经历多个形态,而其中有一环就是蚕蛹形态,在这以阶段,蚕会吐出大量丝线将自己包裹起来,以保证能拥有空间蜕变成蚕蛾。

但华夏古人在研究蚕蛹时,突然发现,兼备了韧性、柔软、保暖于一身的蚕丝,不正是纺织的最佳原料吗?

于是,华夏文明由此开启了一段浩浩荡荡的蚕丝纺织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就是震惊中外的丝绸。在西汉时期,甚至还因此出现了丝绸之路,成为最早的国际贸易典范。

当丝绸传去欧洲后,还因其轻薄以及强大的可塑性,迅速成为一种价值与*金相当的艺术品,并为大多数贵族所追捧。

之后,位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从古华夏习得了蚕丝的制备方法,借此开辟了欧洲的丝绸生产线。

而值得一提的是,美第奇家族也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因此,后人在评说文艺复兴时,总会强调其中“一虫一叶”的功劳,这说的其实就是蚕与桑。

毕竟,美第奇家族正是通过丝绸贸易,获得了巨额财富,这才拥有了推动文艺复兴的能力。

由此可见,桑蚕间的这种相爱相杀,可谓是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国家贸易的兴起,甚至还影响了世界文艺走向,这堪比蝴蝶效应的现象,令人至今都为之震撼。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140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