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拥抱有趣的灵*,


全文约字,阅读用时约9分钟。

你好啊!我是戴叔。

大家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万里挑一。“有趣”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有趣的人”似乎可遇而不可求。

你有趣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我眼里,王小波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但如前所言,这种境界和这样的人,好像很难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

我们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拥有一个有趣的灵*,却总也避免不了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能够给你找到一点答案。

一、什么是“有趣”?

我们都想要有趣,但是应该怎么界定“有趣”呢?

是搞笑吗?是幽默吗?还是令人酷炫惊艳的技能?

好像对,又不全对。

“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无关功利的惊喜。

“意外”是指让人事先没有想到,“愉悦”是给人一种正面的情绪,包含一种“非功利的愉悦点”。

所以,“有趣”是一种精神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而“逗比”仅仅是令人发笑,激发的是人的感官和情绪。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搞笑视频、段子、图片,很多都是当时觉得挺逗,甚至开怀大笑。但翻篇后,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等你下次再看到,也许就没有了当初的“笑点”,觉得不甚了了。

而王小波先生的文字,即便你看了几遍,还能领略不一样的“有趣”。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有趣的灵*万里挑一”。

二、为什么会无聊?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总会碰撞出“意外的火花”,享受到生活中不一样的乐趣和激情。

可是我们的生活就是很无聊啊!两点一线的工作,早出晚归的节奏,机械式的生活。昨天、今天和明天,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不思过去、不追未来。

所谓的,“死于30岁,埋于80岁”?!

回过头看,那在青春里肆意的奔腾,时间匆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法泯灭的回忆。而如今,每天苦闷上班时间长的我们,好像对近些年来的日子没有丝毫更深的记忆。

越长大越无聊,越长大越孤单。

这种孤单和无论,其实就源于我们“好奇心”的消逝。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了解。比如,小时候看白蛇传,和小伙伴一起抓蜈蚣;在夏天知了不绝于耳的大树附近,到处找寻天牛的踪迹;看到学校附近卖蚕宝宝,争着在家里养。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我们逐渐觉得这些并没有什么意义,也愈发地倾向于保守,不敢轻易尝试。我们知道要稳定,要按部就班。视野慢慢变窄,人生的轨迹也慢慢地缩成一条小道,一条没有分叉的小道。

其实,我认为,无聊正是源于没有“意义”的生活。没有目的,没有方向,自然不知如何是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开着电脑也不知道该干吗,看着手机也就是随便翻翻,感觉很无聊。可是一旦停电了,连电脑也开不了、手机也没有网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更无聊。

这种无聊让自己感觉对人生充满了无力感。保持适度的好奇心就是我们继续探索人生的动力。

三、“有趣”能够学会吗?

有趣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一种技能。

学习力就是需要我们拥有储备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如何获得知识?无非是:人事网书。人,即接触和了解比你更厉害的人;事,则是通过做事来获取经验和知识;网,指互联网,你可以百度、知乎、豆瓣等;书就是指阅读。

获取知识是为了拓宽你的知识“广度”,你还得通过管理知识来塑造你的知识“深度”。而这种“深度”正是辨别你是属于“肤浅的搞笑”还是“深刻的有趣”。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例子,就反映出我们特别需要锻炼辨别、管理知识的能力。

感知力需要我们对这个世界既敏感又强壮,我们不要玻璃心,而是玻璃钢心。重点在感官感知、情绪感知和语言感知上。

我们要通过生活的经历不断体察世界的丰富,细致入微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变化,语言表达上的模糊感。这种不断深入地丰富,也许是我们打败无聊、充足生活的方式之一。

鉴赏力则教会我们做一个生活中有品位的人。现如今,各种恶俗、低俗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各种短视频里充满了没有下限的直播和恶搞。那些真正优秀的、费了心思做出来的作品,反倒无人问津,有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

这种大量的恶俗让“品位”离许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我看来,“品位”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属名词。有教养、懂得欣赏,在我看来就是“有品位”。

想象力并非是无边无际的乱想,它本身就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认知。为什么西方超人是横着飞,中国神仙是站着飞?作者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我也觉得大开脑洞:

超人是从地球的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在地表移动,要用飞机类比;神仙是在天上和人间之间移动,要用火箭类比。

想象力是一种有逻辑的天马行空。比如科幻小说,我们以为写小说就是能够随意编造,从这头到那头,无视任何物理规则。但实际上,科幻作者们在写的时候,一定是遵循他们已知的物理规律(或者合理地编造)来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有趣也并非完全离我们很远,似乎有迹可循。

四、“有趣”怎么表现?

如果想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有趣”的人,那你总得表现点儿什么吧?

虽然书中介绍了不少“有趣”的态度,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拥有同理心和真实地表达。也就是清楚地知道别人在说什么,让别人清楚地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同理心就是要理解别人,其根基在于“专注地倾听”。倾听也许不难,但难在“专注”。在这个手机信息发达的时候,多少人在饭桌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埋头玩手机,偶尔应付式的“哦”。以前热闹的聚会也变成冷清的玩手机。专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

当你没有专注地倾听,只是敷衍的时候,其实别人也能感受得到。下一次,当你想要倾诉的时候,还能换来别人认真地倾听吗?

此外,要想别人知道自己有趣,你还得要真实。我们常说“吹牛不打草稿”,即是缺乏了真实。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在扯淡,失去了继续聊下去的必要--“有聊”变“无聊”。

还有自黑的时候,我们应当保持谦卑,但也不是无底线的谦卑。过于谦虚是骄傲,谦让过头必自毁。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无论我们是要自黑,还是要自吹,都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是以“真实”为中心,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不管你是不是只想做自己,我个人认为都没有必要脱离真实。

五、“有趣”的终极是什么?

“有趣”有两种:

1.作为interested解读,即我认为生活挺有趣,我对生活感兴趣。2.作为interesting解读,即我让人觉得我有趣,别人对我产生兴趣。

前面讲了这么多如何成为一个别人眼中有趣的人,但真正生活的意义在于,我们自己怎样过得有趣。这大概就是“有趣”的终极。

终极有趣在于建立成熟的三观,建立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通常我们都觉得自己三观正常,也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并非完全源于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可能仅仅是从别人的口中、文字、动作获取。

比如网上出来一个事件,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你就能立马“站队”,所有与你不同观点的人,统统打倒。参考前文的“科学知识传播路线”,这中间夹杂了多少的“二、三、四、五”手信息,你以为知道的“真相”可能已经与初衷完全背离。

所以,即便我们通过“人事网书”获取到了知识,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构建自己独特的世界。如果我们一再被某个知识、某个事件翻来倒去调整自己的三观,说明我们的根基还不够稳定。

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有一次跟他的朋友汉斯·贝特说自己想写日记。“我不打算发表。我只是把事实记录下来作为向上帝提供的信息。”“难道你不认为上帝知道这些事实么?”贝特问。“是,”西拉德说,“他知道这些事实。但他不知道这个版本的事实。”

我想,有趣的生活真谛大概就在于,探索一个独一无二版本的真实世界吧。

今日互动:有什么内容是你认为的高级的有趣?欢迎留言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15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