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桑叶正稠蚕不眠,丝乡人家夙夜勤澎湃在


<

璀璨的青墩文化孕育了海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先民,筚路蓝缕,刀耕火种;时光荏苒,桑蚕农耕,一直都是海安人田园牧歌生活里最美的素常,蚕桑文化也从未在生活中走远。

我出生在“茧丝绸之乡”海安的一个小村庄,养蚕,伴随着我的成长,浸润了我的童年,滋养了我的少年,洗礼了我的青年;既倾注了父母的血汗、寄托着父母的希望,也染白了父母的双鬓。我在部队*校工作,今年因为疫情,尚未返校,难得在家陪伴父母,也感受到父母农忙时的辛劳和不易。

每到养蚕时节,父母跟村里所有人一样,投入了全部精力。大家寒暄的话题也由田间地头的庄稼长势转变为养蚕诀窍。

还在上小学时,我就已经基本掌握了养蚕的要领。无论是养春蚕、夏蚕还是中秋蚕,我都是父母最得力的助手。

蚕种如约而至,小小的纸张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蚕卵,接下来的几天里,比蚂蚁还小的、黑乎乎的蚁蚕逐渐破卵而出,嗷嗷待哺。母亲会把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我:用一根鸡翅膀上的大羽毛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长毛的、蠕动的小家伙刷到一个小蚕匾里,然后,再把桑树枝头最嫩的桑叶剪成细丝撒在蚕的上面。这个环节极其需要细心和耐心。养蚕是指从蚕卵孵化为蚁蚕开始,到上蔟结成茧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蚕总共要蜕四次皮,每蜕一次皮就长一龄。站在蚕匾前,一边侧耳细听蚕吃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一边仔细端详它那锯齿一样的嘴巴顺着一个方向从桑叶的上边吃到下边。

养蚕最辛苦的阶段就是四眠五龄蚕。随着蚕的不断长大,蚕的食量大得惊人,它们几乎一天到晚不停地吃。父母既要准备蚕结茧用的方格蔟或者“草龙”,做好“上山”准备,又要扩大蚕床以满足蚕身体不断增长的需要;既要夜以继日给蚕上食,又要不断清理蚕砂。

忙碌的父亲,这几天胳膊疼,不能举高,又不敢贴膏药,因为膏药上有气味,会影响蚕的生长;凌晨2点父母去田里采桑叶,他们每人挑着一百多斤桑叶,我想换一下母亲,可是扁担压得两个肩膀生疼,还直不起脖子,挪不动步子,母亲又抢过担子,担在肩上走得飞快。我曾多次劝说父母别再养蚕,虽然父母每次也会信誓旦旦的说:再也不养这个“倒头”了!但是一旦蚕茧售出,日子闲了,父母又坐不住了,隔了几天,有通知说,可以订下一期的蚕种,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自言自语地说:“不养蚕,闲得难过,笃定还能弄几个钱呢!”养蚕的确辛苦,但为蚕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是很多家庭的经济来源之一。养蚕已经成为父母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在割舍不下。我只能无奈地感叹:顺其所愿!蚕就这样陪伴着我家从春走到秋,从过去走到今天。无论我身处何方,每当想起它,眼前浮现的不光是它那肉嘟嘟的模样,还有蚕匾前父母忙碌的身影。父母就像蚕一样,用毕生的勤劳和无私为子女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媒体记者:林裕翔

▎编辑:顾积存

原标题:《桑叶正稠蚕不眠,丝乡人家夙夜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350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