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壬寅宫变的主谋是宫女也许未必


“壬寅宫变”发生于嘉靖二十一年,是一场由宫女发动的政变。宫女为什么发动政变呢?摆在明面上的是嘉靖虐待她们,而牵扯到里面的王宁嫔、端妃则是无辜的,之所以冤死,是因为皇后借机铲除情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端妃是无辜的,王宁嫔或许并不是无辜的,因为她有作案动机。

嘉靖二十一年,以杨金英为首的十七名宫女趁着夜色溜进嘉靖的寝宫。

此时的嘉靖正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因为在此之前,由于端妃,他疲劳过度。

杨金英来此的目的并不是跟他问好,更不是叫他起床,而是勒死他。

杨金英为什么要勒死他呢?因为他对杨金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其中包括跟杨金英一同行动的那十六名宫女。

众所周知,嘉靖活了一辈子,修了一辈子的道。关于他修道这一方面,在朝廷一直都是敏感问题。

别的事情随便怎么吵他都无所谓,一旦提到他的修道问题,他立刻剑拔弩张,就算打不死你,也要把你废掉,因为这是他的希望。

对于国家、百姓,他是不在乎的,最在乎的就是长生不老,修道的最高境界恰恰就是长生不老。

为此,他甚至一年到头与自己的儿子都见不了几面,因为“二龙不能相见”,相见的话,则代表着“二龙”终将有“一龙”会死。

儿子的死可以不管,但是自己的死是一定要管的。

国家、百姓、儿子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更何况皇宫里的宫女。宫女在嘉靖年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害。

嘉靖强行命令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宫女吃蚕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吃蚕叶才能够保证她们的经血纯净。

嘉靖要用她们的经血做什么呢?炼丹。正所谓:两角鸦青双箸红,灵犀一点未曾通。自缘身作延年药,憔悴春风雨露中。

嘉靖不嫌恶心,宫女们却不厌其烦,要知道她们是人,而不是畜牲。

但这不在嘉靖的考虑范围之内,要你们做,你们就必须得做,胆敢反抗的话,那就只有一个死。

对于宫女们而言,面对这样的压迫已经够呛,但还有更加恐怖的。

采集经血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采集露水可就不一样,需要每天凌晨起床到御花园中,用玉簪慢慢的将叶子上的露水划到玉杯里。

有的人或许会说,只不过是起早一点,有什么恐怖的?

恐怖的地方在于,如果单单只采集外围的露水,那是达不到目标的,必须要同时采集里面的露水才能够达到目标。

而要采集里面的露水就必须要穿过外围的花丛,而这一穿,手脚必定会被划伤。

休息不好,原本就要命,更何况还要过度的劳累,双管齐下,有不少的宫女因此病倒,甚至死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嘉靖都如此对待宫女,宫女干嘛不破罐子破摔,将嘉靖拉到黄泉路上做伴。

“蓄怨积苦,发此凶谋。”——《李朝中宗实录》

可惜的是,壬寅宫变到后来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杨金英不会打结。

勒人的话应当打活结,但是杨金英却打死结,以至于怎么勒都勒不紧。

第二点、其中出现了叛徒。

一个叫作张金莲的宫女突然后悔,偷偷跑出去给方皇后报信。她不知道的是,从她踏进嘉靖寝宫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死亡。

倘若不是张金莲,就算打的是死结,勒的时间够久,也足以杀死嘉靖。

由于长时间的窒息,嘉靖虽然没有当场死亡,但也奄奄一息,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到第二天的下午才清醒过来。

而在这期间,以杨金英为首的十七名宫女已经全部被处死。为什么案件的进展这么快呢?因为这是大案要案,特事特办,是正常的。

除了处死以杨金英为首的那十七名宫女之外,还有两位后宫的妃嫔也被处死,这两位后宫的妃嫔就是王宁嫔以及端妃。

根据杨金英的供词,王宁嫔是幕后指挥,而端妃事先知道此事。

端妃的死明显就是方皇后公报私仇,因为当时嘉靖最宠爱的就是端妃。

再者说了,凡事都讲究个作案动机,而端妃没有任何的作案动机。

要知道,端妃的一切都来源于嘉靖,嘉靖要是去世,他就只能守活寡。

总而言之,嘉靖的死对她没有任何的好处,倒是有明显的坏处。别说嘉靖,就连当时的官员对此事都看得一清二楚。

“行刑之时,大雾弥漫,昼夜不解者凡三四日,时谓有冤,盖指曹妃诸人。”——《万历野获编》

而王宁嫔则不一样,说不定她真的是幕后指挥,因为她有着足够的作案动机。

一般像这种宫廷秘闻,史书都是讳莫如深,壬寅宫变也不例外。

就连事发地点都有争议,《明史》说是在端妃的寝宫,但是《万历野获编》却说是在乾清宫。

至于是在谁的寝宫不重要,因为对整个过程造不成影响,重要的是王宁嫔。

要知道,在端妃之前,嘉靖最宠爱的妃嫔是王宁嫔,但是由于端妃的出现,嘉靖移情别恋,以至于王宁嫔产生嫉妒心理,处处与端妃作对。

结果呢?被嘉靖罚去与其她的宫女一起采集露水,要说她不对嘉靖怀恨在心那才怪。

再加上她的儿子是长子(皇后无子),她完全有谋杀嘉靖的可能。

虽然《明史》对于她有儿子一事根本没有提,但是却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来,她的的确确有儿子。

因为她位列九嫔之一,而嘉靖可考的贵妃只有两个,第一个是阎贵妃,第二个是王贵妃,而这个王贵妃就是她。

阎贵妃是因为生下儿子才从九嫔之一升为贵妃,以此类推,她肯定也是因为生下儿子才被升为贵妃。要知道,九嫔中只有她才姓王。

“王贵妃生庄敬太子。”——《明史·诸王传》

只不过由于宫变的发生,《明史》对她的记载依旧是王宁嫔。毕竟修《明史》的史官大部分都是前朝遗老,前朝的颜面还是要顾的。

方皇后可能认为她救了嘉靖一命,嘉靖不会跟她计较端妃一事,却不曾想,嘉靖一直铭记在心。

嘉靖二十六年,皇宫发生大火,火烧的地点恰好是嘉靖的寝宫,而方皇后也在内。

当时的火是明明不大,但是嘉靖却命令太监去叫人,此举明显是要方皇后死在大火里。

所幸的是,火势一直不扩大,方皇后得以逃出生天。但是得知了嘉靖的所作所为,直接被活活吓死,皇帝都想要你死,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按道理来说,经历了一次壬寅宫变,嘉靖也该收敛,但是他却没有这种觉悟,竟然将毒手伸到了十岁以下的宫女身上。

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壬寅宫变的可能,毕竟年纪幼小,连自主能力都没有,容易掌控。

“乙卯九月,又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言,供炼药用也。”——《万历野获编》

壬寅宫变对明朝的历史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在此之前嘉靖虽然修道,但起码偶尔还上朝。在此之后,嘉靖干脆不上朝,就算与群臣见面,也是与内阁的大臣见面,完全与群臣隔绝开来。不过,奏折他还是处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533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