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平民视觉一张老照片,有一段难忘的岁月


这张照片是我年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 张照片。

年6月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偶尔有一天,居委会的一个小组长找到我们家,出于对我们家照顾找我母亲说:“街道有个代销点缺人,让孩子去吧。”毕业后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特没有意思,我就高高兴兴到街道的代销点上班了。

那个时候的代销点类似现在的小卖部,坐落在老市场的商场院(估计五、六十岁以上的老邢台人,才知道我说的这个位置),营业面积四十多平米,共有七个人。一个近七十岁的毛师傅既是售货员又是会计,还有两个近六十岁的老太太,除此之外就是我们四个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人了,两女两男:小丽、小敏、臭包(大名叫刘红*)和我。毛师傅在门市坐镇,也算是一个负责人。两位老太太在天气好的时候,每天就会推着排子车到人民剧场前出摊零售。臭包负责进货,小丽、小敏和我负责在店里售货。

那个年代,商品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我们的代销点主要经营香烟和点心以及熟肉食、散酒。代销点里摆有两张方桌、两张圆桌,有很多喜欢喝两口的顾客就会在店里买几两猪头肉或者猪肝、猪心之类的,或者要一盘水煮花生米,再打上几两散酒,就在店里解解馋,颇有点像鲁迅《孔乙己》里鲁镇酒店的味道。

那个时候,卖散酒和卖熟肉的收入是我们代销点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说经常到那里喝酒的人管我们代销点也叫小酒馆。来喝酒的干什么职业的都有,大都是经常来的回头客,因此我们也都非常熟络,甚至哪个人每次来喝几两都知道。他们在喝酒的时候,会议论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一切,或发发牢骚,或说点大家都不知道的奇闻异事。还有几个京剧迷喝到高兴的时候还会唱上那么一两句,也会说说样板戏里的演员谁谁怎么了,谁谁又怎么了,记得当时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红灯记》里扮演李玉和的浩亮。在这些顾客里,有一个人给我的印象最深,每次来都会在柜台前和我谈谈最近读了什么小说,虽然话不多,但是我一直把他和那些喝酒的人区别看待,就好像遇到一个知音似得。

其实,我在代销点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这一年多我却经历了很多很多(此处省略若干字)。年的夏天,邢台市开始实行考试招工,我参加了那次考试招工,后来被邢台市薄板厂录用。离开代销点之前,记得街道主任找我谈话不想让我走,想把我留在街道工作。当时感觉在街道上班经常和老头老太太打交道没有什么前途,就执意去企业上班走了。到企业工作以后,每当遇到那位街道主任的时候,我都对她心存感激。

在我离开代销点之前,“臭包”提议咱们去照一张照片吧?代销点里除一个老会计是男的,小伙子就我们俩,虽然我在那里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和“臭包”相处的很好,所以我爽快的答应了。我们俩利用上班的时间,到当时人民剧场东边的旭光照相馆拍下了这张“分别留念”照片。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人们还是非常注重感情的,现如今年轻人辞去一份工作前,还会和某个人去照张“分别留念”照片吗?(照片左为本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505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