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原创关于春蚕与缫丝的诗慧子虹翕联读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89675.html

▼点击播放条,收听慧子和虹翕的联读。

诗/慧子

我身处这白色谜团,

容半晌残喘,

窥一线天光。

我渴望而惧怕失重,

慕十丈繁华,

结几缕虚妄。

双眼闭好,

一脚踏空。

世上再无束缚,

困我于樊笼。

如不可脱开茧,

若无法化成蛾,

我仍是软蠕的白,

穷此生贪恋烈火。

飞不了,

亦爬不离。

活不成,

却死不去。

缫丝的时候,

你终于把我看清。

洁白的棺壁,

附着干枯的幻境。

剥落,缱绻,穿梭,

一袭轻衫织成。

我裹住了你,

邀你入我的白日梦。

年2月6日始作于沪

同年3月30日完稿于京

关于《白》

文/虹翕

蚕丝面料,是源于中国的独特纤维织物。事实上自然界中有很多昆虫都能吐丝结茧,但无论是颜色、单根纤维的强度、粗细均匀程度,目前没有昆虫能比的上经过长久时间驯化的家蚕,没错,也就是你脑海中浮现的那只白白胖胖的可爱的蚕宝宝。

蚕的养殖和应用,以民生活动为立足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别的不说,从文学上看吧,蚕的生长过程常被人们用来借代生活情状、情感的表现,例如「蚕食=蚕宝宝小小的却很会吃」、「蚕破茧=重生」、「(蚕)丝=思(念)」……等等,这首诗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本人所学专业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对蚕丝的认识从最初的吐丝到丝纤维加工皆需了如指掌,加上丝纤维是我主要负责对象,故蚕之于我,就像是食材之于厨师一样,因此初初看见这首诗时,受到自身所学困限而不得解(养蚕不就是为了乖乖吐丝来取用的嘛)(真是个严肃不可爱的小姑娘)。

然而进一步卸下后天对我的影响,单纯以心读之,竟也明白了诗中描绘的女子的心思。

如果你养过蚕宝宝(养蚕是台湾小学生必经的历程),你就会发现,在它开始吐丝的时候,有节奏的左右摆头并吐出细丝包裹着自己时,它更像是被设定好的机器虫,没有知觉、不知终点的工作着。或许完成蚕茧后入梦,中途突然醒来,它会像诗中描述的一样,觉得自己像被困在一个谜团中吧。

如果问我吧,我会说,爱情其实来的很慢,但当你意料到的时候,他已经在心中扎下了根,让人措手不及,还以为是在一瞬之间下种发芽。爱情又经常很盲目,你可能对对方还不是很了解、带点神秘──这通常是陷入爱情的要素之一──可能就因为太神秘,你根本不知道你们之间未来会上演哪一种戏码,你的心纠结、疑惑又甜蜜,深深地陷入了,像被包裹在谜团里。

然而,这种谜样的爱情有谁能明了?又能向谁诉说?只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寄情于十丈华布,然心中明白,这不过是空虚的妄想,若一再沉沦,也只能换得一生于烈火中翻滚。

或许……将自己当作蚕包裹在茧中那一刻,此后的命运也注定下来了吧。

让我们再回到有凭有据的科学验证的现实来:新鲜的蚕茧不适合用来缫丝,加上为求便于储藏,绝大多数的蚕茧会经过烘干,基本上里头的蚕会在此工序中被杀死,同时可避免日后破茧而出,也因为如此,缫丝后剩下的几乎是干瘪的蚕体,很少进入蛹的状态。

这一幕令人联想到过去阅读聊斋的『莲香』一章中,做*的李女道『已死春蚕,遗丝未尽』,缠绕缱绻的蚕「丝」,如同谐音的「思」念,即便死去也一般连绵。

诗人使用的「剥落、缱绻、穿梭」不只发挥文学造诣上的押韵与涵义,从科学与工艺角度来检视也是相符合的(笑),当初与诗人讨论缱绻这个词,发现「缱绻」也有「牢结、不离散」的意思,就如同缫丝时,同时使用数颗蚕茧一同抽丝,数根丝绪合抱,形成一股丝纤维。

将「缱绻」后的丝线穿梭纺织,织就的轻衫围绕笼罩你,却不过是我遥远的幻梦。

年4月2日于京

写在后面

作者的碎碎念

从去年春节开了“慧子手工”这个小订阅号至今,已经一年有余。

对于这里,我很用心,不过又有些随性。

这周,我意外地收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548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