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研学科普丨蚕文化中蕴含的礼制思想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本文刊载于安康日报10月23日第6版

当“妾子始蚕”演化成“西陵氏始蚕”后,蚕亦由“神灵崇拜”转化为“帝王崇拜”,其原始祭祀仪式也逐渐被模式化和固定化,并衍生出一套社会等级秩序,即礼制,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成为“国家公器”和“国之大事”。

蚕“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旬子·蚕赋》),是古代礼义中最为重要内容之一:

御赐之宝

一是吉礼。在此礼中,无论是祭服,还是祭品,以及马车装饰等都有丝织物,借其稀罕、贵重和华丽衬托礼仪的庄重和神圣。《左传》记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记载:“其事*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荀子·礼论》记载:“大路之素幭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大路,即路,通“辂”,天子乘坐的大车。商朝乘坐木辂,较朴素。周朝乘坐玉辂,既包上皮革,又用玉装饰,是一种最华贵的车。它是天子到郊外祭天时乘的车。素,是指没有染色的丝绸。幭,即车前遮挡风尘的帷帘。二是凶礼。由于丝绸有助于“灵*升天”,且象征财富和寿禄,因此多用作尸服和随葬品,以显示和区分死者身份和等级。《礼记·丧大记》记载:“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荀子·礼论》记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设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棺椁、其貌象版盖斯象拂也,无帾丝歶缕翣,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意思是说,用绢帛盖住死者的面目,用黑丝巾蒙上死者的眼睛,束起头发来,是男的不戴帽子,是女性就不插簪了;用丝绸装饰棺木,就像死者生前使用的门帘帷帐。抗折的外貌,就像人的墙壁、屋顶、篱笆和门户。三是宾礼。在邦交方面,帛被广泛使用,以达到借助*神来维护诚信、尊重双方、稳定关系、保持团结。《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在朝贡方面,丝绸是权力和礼法的象征。《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贡品主要有丝织物和禾谷类,另外还有包茅、金锡等地方特产一类。”(王晖:《西周蛮夷“要服”新证——兼论“要服”与“荒服”、“侯服”之别》)四是嘉礼。《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玄注称:“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用玄纁,象阴阳备也。束帛,十端也……俪,两也。执束帛已知命,两皮为庭实。皮,鹿皮。”

蚕/礼

为突出蚕在礼制方面的重要性,至迟周代开始形成了一套专门祭祀先蚕或蚕神的“先蚕礼”,后沿袭至明清,成为国家祀典,“维护着尊卑有别的宗法等级制度。它和蚕桑神话一起,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社会等级观念内化个人行为,使统治者的社会控制成为可能”(刘枫:《中国古代蚕桑神话和先蚕礼的组织传播功能分析》)。

首先,它以纲纪为本位,强调“序尊卑”。在规格上,自周代确立了“王后亲祭”后,直到明清赓继不绝,成为“王后专利”。据统计,自汉代至清代有典籍记载“皇后亲蚕”达70多次。在等级上,“先蚕礼”自唐代列入国家“中祀”直至明清,在祭祀“规模大小”、“豪华程度”等方面仅次于祭祀天地及祖先的“大祀”,尤其是“其性器乐舞之制与先农略同,唯币用黑色”(唐《开元礼》),与“皇帝祭先农”并列。在祭器上,“先蚕礼”使用了“簋”、“豆”等 礼器,享受了“太牢” 牺牲,实现了“藏礼于器”,达到了以礼器确立主人身份地位的目的。《旧唐书·志第四》记载:“季春吉巳,祭先蚕于公桑,皇后亲桑。并用太牢,笾、豆各九”。

其次,它以等级为基础,强调“别贵残”。在人员站位上,遵从“以东为尊”和“以左为尊”。《宋史》《清史稿》等多部文献记载,皇后的帐幕设在先蚕坛的东边,内命妇位于外命妇的东边,待女位于西侧。以皇后领头的各宫妃嫔作为皇帝成员为最尊贵者,面南,外命妇面北。在车辆使用上,严格执行妃嫔车舆之制。《魏书·志第十三·礼四之四》记载:“金根车:羽葆,旒,画辀轮,华首,彩轩交落,左右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籍田先蚕,则乘之。长公主、大贵、公主、封君、诸王妃皆得乘,但右騑而已。”在服饰穿戴上,也有严格等级规定。《礼记·祭统第二十五》记载:“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其三,它以礼乐为辅助,强调“尚和中”。“礼辨异,乐统同;礼讲多样,乐讲统一;礼维持秩序,乐安定人心(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隋书·志第二·礼仪二》记载:“(先蚕)礼毕,降坛,昭化嫔亚献,淑嫔终献,因以公桑焉。”到清咸丰年间,先蚕礼的礼乐制度和程序已相当完备。据清咸丰《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当时先蚕礼的礼乐流程包括:迎神、初献、亚献、终献、赐福胙、撤撰、送神、视瘗等环节,演奏《麻平之章》《承平之乐》《均平之乐》等乐曲。

礼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最重要特征。蚕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与儒家思想等相融合,大大推动了中国礼制思想的形成,同时也使自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华 传统文化最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谭波才何媛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588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