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逼着孩子吃她害怕的蚕蛹,还美其名曰克服恐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会被父母强迫去干一些自己极度害怕的事情。

还被父母美其名曰为了克服恐惧,变得勇敢。

最近有位网友就想起了童年的这种经历:

对此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所以到底父母要求孩子去尝试自己恐惧的事情是对是错?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父母的初衷是好的。

锻炼孩子的勇气,希望孩子勇于尝试。

但问题在于。

你们有问过孩子的感受吗?

不久前的疫情期间有一个16岁孩子 。

只因在家因为作业问题与家长发生争执,

一个正处花样年纪的鲜活生命就这么在空中消陨......

有的人或许会说:

“这就是孩子心理素质不好,毕竟是少数。”

“就这种心理素质,走上社会也是一无是处。”

但是,

真的少吗?

还有,

真的是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弱吗?

据《中国儿童 报告》指出: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 ,而且每分钟就有两个孩子死于 ,有8个孩子 未遂。

上海曾做过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24.39%的孩子,有过一闪而过的 的想法;

认真考虑过 的占15.23%;

有5.85%的孩子曾计划 ,并有1.71%的孩子 未遂。

15.23%......

证明平均十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认真的考虑过 。

多么可怕的一个数据啊。

这还少吗?

就如开头那位网友绝望的发问:

为什么母亲一定要逼我去吃我非常害怕的蚕蛹?

为什么母亲一定要逼我去走独木桥?

为什么母亲一定要让我跳水,否则就给我推下去?

为什么母亲一定要......

可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很多父母都会有的一个通病。

就是强加自己的思想到孩子身上。

从而在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究其原因。

是因为很多父母缺少了一项重要的东西:

同理心

01

郭德纲曾说过:

我很讨厌那种不知道什么情况就劝你要大度的人,这种人要离他远一点,雷劈的时候会连累你。你被扎了一刀,这还流血呢,他上来说,这都不叫事,你要坚强起来。你死不死啊?

这其实就是非常没有同理心的一种表现。

我之前看到过一位父亲的文章中写道:

最近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没有同理心的人。

在一次和儿子回家的路上。

因为我有事着急回家解决。

故而加快脚步想要早点赶回家。

却发现儿子在后面慢吞吞的走。

于是我就很生气,回头刚想训斥儿子。

但发现他那短短的小腿正在努力地向前迈动。

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他只有四岁啊!

天啊,我为什么要按成年人的步行速度来要求一个四岁的孩子。

因此这位父亲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后,开始尝试多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也不再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慢慢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和父亲沟通,也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父亲。

所以这件事情证明:

永远不要认为尊重孩子想法和意愿是毫无意义和浪费时间的事情。

还有一位朋友也曾和我说过:

他在他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带他去学游泳。

如果想让孩子学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的话,都会提前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

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去选择是否要做这些动作。

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次没有问孩子就带他做这些有难度的动作。

孩子下次游泳时就会又哭又闹,不愿意再下水。

因此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与孩子沟通在孩子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02

据我了解很多父母会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强势的一方。

为了保持自己作为父母所谓的权威。

我们经常会听到:

“让你做什么就去做,都是为了你好。”

“大了,翅膀硬了,学会和父母顶嘴了?”

“养你这么大白养了,一点也不听话,白眼狼!”

希望父母扪心自问一下,这样的语气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事情?

还是单纯的情绪发泄?

其实这样的话语只会然孩子更压抑,更叛逆。

当他们感受不到自己被尊重时。

只会越来越压抑自己,爆发的那一天的代价是我们不想看见,也无法承受的。

虽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立规矩是必然的。

但一定要有理有据,让孩子明白这么做的目的。

因为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才会愿意去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

孩子永远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不是父母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延续;

不是父母们美其名曰“为你好”的木偶;

更不是父母们呼来喝去的“物件”。

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给予的充分尊重下成长起来的。

一定是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充满爱的氛围下长大的。

一位网友的理解: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871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