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详解盐铁论力耕篇,市场与国企社会责任论,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200531/7935645.html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二章,《力耕》篇的内容。

上个视频,也就是《本议》篇,桑弘羊在辩论中事实上是吃了亏的。

贤良文学提出资本和权力不能相结合,而官办垄断企业等于将两者融合在了一块。

因此不管是平准法、均输法等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大大加重了民间的负担。

一、社会责任

以上指责确有其事,贤良文学还举例实证,因此桑弘羊也没法正面反驳。

于是《力耕》篇中,他从另一个角度抛出了全新的观点,用比较时髦的话表述。

官办企业的职能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

具体来说,统治者想要行王道,应该怎么做呢?曰:

“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

天财指自然资源,关市即关卡集市,这些东西必须全盘国有化。

做到了这点,就能守候时机,用轻重术也就是宏观调控的财*手段来统治民众了。

例如丰年的时候储备物资,灾年的时候发放物资,然后可以:

“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为了证明理论的可行性,桑弘羊还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夏禹、商汤曾在灾年实行积极的财**策,加大*金和铜的开采量铸造货币,用其救济民众。

这个案例出自《管子》,现在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说服力不足。

毕竟中国信史开端于西周共和元年,越往前记载越少,越有自相矛盾之处。

以夏、商某个帝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来论证某个的观点,总觉得少了一些可靠性。

不过这里也不能苛责古人,疑古派起源于宋明,至少在汉朝大家是没有这方面怀疑的。

三代之治

相比之下,桑弘羊的第二个案例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

汉武帝元狩、元鼎年间,齐、赵两地曾发生过两次重大自然灾害,民间出现饥荒。

朝廷用来赈灾的粮食物资全部仰仗“均输之畜,仓廪之积”,即官办企业积累的财富。

对于这种说法贤良文学表示不能认同,他们的论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桑弘羊不是拿夏禹、商汤举例吗?

那么自古以来官府备荒救灾的方法是什么?

“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

翻译过来就是轻徭薄赋,减少朝廷对市场的禁令和管制。

这里引用的是《荀子》中的典故,荀子认为百姓是官府根基,延伸到财富方面: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如果百姓很穷,朝廷很富,这是舍本逐末,是不可持续的。

只有减轻税收,减少管制,民间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从而积累大量财富。

也就是《礼记》中描述的:

“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

总而言之,只有正常年份里积累了足够的物质,朝廷才能在灾年保障民众基本生活。

现在像桑弘羊这种全盘国有化的做法,本身就是本末倒置,严重损害生产的。即:

“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

对于这种说法,桑弘羊表示认同,其实这个也确实没法反驳。

不说汉朝文景之治,从西周开始,《周礼》中就有了成体系的,救灾备荒的12条指导理论。

相关内容除了救济灾民、稳定治安、节省开支外,还有很重要的四条:

“薄征、弛力、舍禁、去几。”

薄征和弛力很容易理解,即减轻税负徭役,舍禁、去几则是放松对山泽、关市的管制。

当然认同不代表认可,桑弘羊表示,你们这些人格局还是低了。

经济发达只是一个方面,如果光有钱又守不住,有什么用?

他随后引用了《管子》中纪国的案例,纪国强本节用,经济一度非常发达。

但是最终因为自由放任,财富大量外流,以至于亡国。

这里要说明一下,纪国现存的文献记载非常稀少,所以其亡国前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可考了。

管子像

管子只是在举例子的时候提了几句,没有细说,然后直接得出结论:

“可以为益愈,而未足以为存也。”

也就是说朝廷不干涉市场的模式,可以发展经济,但不能保证不亡国。

既然有纪国的先例,桑弘羊就继续阐述了,我现在是用官办企业积累的财富打经济战。曰: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

至少在这一点上,桑弘羊已经认识到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金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价值,其只是衡量各种货物的价值尺度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通过贸易管控,让汉朝只出口*金、丝绸等高价值的货币。

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

换回各个国家牲口、皮衣、珊瑚珠宝等物资,相当于只要印钱就能换回真实的财富,不是很好吗?

这样就能:

“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这个模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白头鹰,可以说非常先进了。

二、汉朝左派

双方论战到了这一步,《力耕》篇内容已经过半,到此为止辩论还是环环相扣,比较容易理解的。

不过接下来的内容就必须结合一些汉朝时代背景,否则很容易看得一头雾水。

首先,我们要知道,和桑弘羊辩论的贤良文学不是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

几十个人可能都反对桑弘羊,但各自的立场、论据很可能完全不同。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个人怀疑,《力耕》篇接下来的内容,贤良文学阵营换人了。

左派、右派是近代西方舶来的思想,简单分类,左为激进,右为保守。

从这个角度讲,接下来与桑弘羊辩论的很可能是一个汉朝左派。

那么什么是汉朝左派?其思想源流和主张又是什么?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先说说汉左存在的现实基础。

自刘邦开国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种种社会问题需要解决,于是有人开始提出各种思想理论与解决方案。

当时非常主流的思潮是从《孟子》中衍生出来的,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

理由是,你看,井田制下没有贫富、没有兼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吗?

正是秦国、鲁国等诸侯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才打开了罪恶之门,导致的今天的情况。

所以要怎么做呢?汉左内部分化出了很多派系。

比较原教旨的,如王莽,百分百执行古籍上记载的西周制度。

还有搞修正理论的,如班固,结合现实情况把轮耕制度融合到了井田制中。

还有走机会主义道路的,坐等天下大乱人口减少再实行井田制的。

以上思想零散见于《汉书》、《史记》等文献中,以后有机会细讲,这里不多赘述。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简单对比一下《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食货志》。

前者是司马迁写的,属于汉朝右派,非常典型的市场经济思维。

后者是班固写的,几乎否定了井田制瓦解后一切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总之,汉左不承认商业的合理性,不承认商鞅变法的合法性。

在他们眼里,不管是地方豪强的民营产业还是官办企业统统都要消灭掉。

至于对外交往,丝绸之路什么的更是有害无益,甚至某种程度上技术进步都是有害的。

因为只要有这些东西存在就会有剥削,有剥削就一定造成贫富分化。

言归正传,正因为如此,当桑弘羊提出可以用*金、丝绸等货币收拢各国财富后。

左派贤良文学的立刻反驳,现在的风气真是太坏了,商人奸诈,工匠制作华而不实的物品。

每天追求这些奢华、浮夸的东西,会像夏桀一样亡国的!

现在汉朝和胡人之间的贸易完全是不划算的,驴骡不如牛马好用,皮衣不如绸布好用。

至于那些美玉、珠宝,从万里之外运过来,用种田养蚕的价格计算一下,简直太亏了。所谓:

“贵远方之物,则财货外充。”

只有统治者拒绝国外的商品,国家才能富起来。总而言之,治理国家的根本就是:

“节用尚本,分土井田。”

接下来,你甚至明显可以感觉到桑弘羊血压上来了。

三、商业

此前的争论,不管国营好还是民营好的问题,大家基本上都是认同商业的重要性的。

左派贤良文学这番言论一出,其实是抛出了好几个论点。

比如进口奢侈品损坏社会风气,对外贸易不划算等等。

但桑弘羊都没有反驳,而是揪着最后一句“节用尚本,分土井田”发动了攻击。

他用大量篇幅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同时承认了富豪赚取巨额利润的合理性。曰:

“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这里引用了儒家理论,人是有等级的,具体就是劳心和劳力两个阶层。

聪明人靠脑力赚钱,普通人才靠体力劳动赚钱。靠智慧比靠体力高效多了,所以:

“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左派贤良文学不同意,于是又反驳,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好社会?像上古那样:

“道路罕行,市朝生草。”

这种社会自己不种田就没饭吃,自己不织布就没衣服穿,做生意本领再强也没地方施展。

言下之意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有商业就等于有剥削,因为商业是不劳而获的。所谓:

“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

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道理。

到此为止《盐铁论》力耕篇正式结束,这一篇中贤良文学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总体仍是桑弘羊占上风。

尤其是后面的汉左部分,实践证明社会是不可能倒退回井田制时代的,乌托邦不可能实现。

那么接下来,双方还将就什么问题展开讨论呢?我们再讲。

参考资料:

《管子》

《荀子》

《礼记》

《周礼》

《盐铁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1160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