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另类作业要注意打开方式


草长莺飞,采桑正忙。这项在古代有着重要地位的劳动技能,数千年后演变为别样的教育活动。最近,昆明多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和家长都在观察同一种昆虫——蚕。于是,在路边、小区内,会看到很多家长正在仰头寻找,只想为蚕宝宝们觅得一片新鲜的桑叶。

他们可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合作,完成一道三年级的作业——学生自己饲养蚕、观察蚕,了解蚕一生所经历的不同时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而感知动物的生命周期。不得不说,作业设计得很有味道,趣味性、知识性兼备。

“双减”*策之下,学生的作业不再枯燥乏味、死记硬背,而是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多样化作业形式,布置有针对性作业,提高学生作业积极性。以养蚕为例,在细心的观察下,探究生命的奥秘、成长的历程、深知养育之不易,进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些道理,书上得来终觉浅,亲力亲为才入心。

有家长埋怨说,为了完成好作业,可是绞尽脑汁寻找桑叶。毕竟,生活在现代都市,哪有那么多桑树?迫不得已,只好以各种方式去采购。如果真这样交作业,那恐怕就违背了出题的初衷。

这个作业,或许应该这样做:

识桑——利用周末时光,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在户外教会孩子识别各种植物,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动脑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采桑——认识了桑树,以采桑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与重要。劳动创造美,劳动光荣,这些道理在情景交融中“嫁接”进去,避免枯燥说教,效果会更佳、更易于接受,动手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学文——劳动虽苦,但也更美。此时,《陌上桑》出场: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古时的生活场景,寥寥数语精美呈现,时光倒流、恍若隔世。历史知识、文学素养,就要这样点滴积累。

一道题、三部曲,寓教、于乐、于劳。润物细无声,应该就是这种境界吧!把课堂搬到大自然,让教育走出去,和生活紧密结合,无疑是最佳的育人方式之一。困于校园、课堂,培养不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只会考试、高分低能的人,并不鲜见。

“双减”大势下,类似的作业会多起来。家长要上心,尽力配合好学校,把一道道“另类”作业做好,让孩子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心存高远、未来可期。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苏昊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1348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