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科大拾贝话说镇江四摆渡


  说起镇江四摆渡,必然要说到镇江的运粮河,因为是先有了运粮河才有四摆渡。   镇江运粮河是镇江西郊最长的一条通江河道,它位于沪宁铁路线北侧,西起丹徒九摆渡江口,东流经八摆渡入镇江市区,再过金山桥由新河桥入长江,全长12.8公里,历史上起着运输、灌溉和泄洪三重作用。   镇江运粮河何时开挖,查阅相关资料没有找到答案,我猜想可能与历史上镇江圩区土地肥沃盛产水稻和漕运有关。为了给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方便,运粮河每隔1.5公里设有一个渡口,自东向西设有头摆渡、二摆渡、三摆渡……一直到九摆渡。   我的母亲是镇江四摆渡庆丰圩人,因为外婆去世早,母亲和舅舅几乎是由寿字圩姑婆照顾长大。所以,为了报答姑婆的养育之恩,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到姑婆家去拜年,端午、中秋、国庆母亲因蚕期工作忙脱不开身,总会烧点红烧肉或买些糕点、水果让我们给姑婆送去。   那时,从蚕研所到长江边的寿字圩除了要横跨沪宁铁路外,再一个就是要花2分钱的摆渡费过运粮河。记忆里,春、夏、秋三季摆渡过运粮河都是由固定船工帮助撑船过河的,人到了河堤,只要大声朝对岸一喊:“有人摆渡!”立马就会从茅棚里走出一位船工,把我们送到河的对岸。到了冬天枯水季节,摆渡人就会在运粮河的摆渡口南北边各筑一道大坝,中间再放置一块跳板以方便行人过河,摆渡人这时就会在茅棚前修补渔网或晒晒太阳,收收过河费,过着悠闲的生活。这样的场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运粮河上架起了水泥拱桥,摆渡人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渐渐地被大家淡忘。   虽说镇江运粮河上有9个摆渡口,但要算四摆渡在镇江的名气 ,其原因并不是运粮河上的四摆渡与其他摆渡有什么异样,而是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在四摆渡南面的“工”字山上,创建了一个镇江蚕种制造场,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又将年在无锡创办的女子蚕业学校迁址到此,改称镇江女子蚕业学校,这个蚕种制造场和女子蚕业学校对镇江发展民营合作蚕种场,提高苏、浙、皖等省蚕丝品质、促进全国蚕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在此基础上国家又成立了华东蚕业研究所,后改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儿时的记忆里,在镇江市区只要有人说到四摆渡养蚕,到四摆渡采桑枣,到四摆渡桑园做工,指的就是到蚕研所,四摆渡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了蚕研所的一个代名词。尤其是以四摆渡冠名的部门、单位一时间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四摆渡邮电所、四摆渡小学、四摆渡砖瓦厂、四摆渡单丝厂、四摆渡水洗厂、四摆渡商店、四摆渡小吃店、四摆渡旅社、四摆渡居委会、公交四摆渡汽车站、中国农业银行四摆渡分理处等等。   大半个世纪以来,因为四摆渡南面“工”字山上有了一个国家蚕研所,所以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大学毕业生从祖国各地奔向了四摆渡;因为四摆渡蚕研所逐步成为国家蚕业研究所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所以日本、印度、巴西、韩国、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蚕业专家经常来访;为了鼓励蚕研所科研人员多出成果,为了发展新疆的蚕桑生产,年、年~年、年*和 朱德、王震、费孝通等先后踏上了四摆渡这片土地,在四摆渡留下了深深地足迹。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年国家科研体制改革后,蚕研所方圆亩土地成为江苏科技大学的一个校区,蚕研所保留国家研究所的牌子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如今,每年秋季有数千名学子从五湖四海来到四摆渡求学,每年夏季又有许多蚕研所及生物技术学院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带着憧憬,怀揣着梦想从四摆渡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701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