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山山顶平原莽莽苍苍的柞树林边缘,有一圈断断续续的圈子墙,长约万米、高约1到1.3米、宽约0.5米,顶部用大石块封顶。圈子墙的内外,还有许多巨大的人工石墙、石塑龙、祭坛和积石堆,它们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有何用途?各种志书和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
方山这些石墙和石堆是否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笔者实地调查走访、考证史料,试图抽丝剥茧,将谜底一点点揭开。
“唐城密雨”或是石墙最早记载
清光绪五年()《栖霞县续志·艺文志》中,收录了清代学者林梦抡总结的“方山十景”,其中有一景叫“唐城密雨”:“相传唐王东征,驻跸于山上。山之南偏有古城遗址,竖纛处窝臼尚存。山中阴雨,下潦上雾,犹若有旌旗蔽天之象。制曲名*骢,其役为征讨。到此筑山城,艺若连云堡。城中阴雨天,旌旗认空杳。雨遇见颓墙,离离长春草。”这或许是目前可以找到的关于方山山上石墙最早的文字记载。
“方山十景”之一“唐城密雨”
方山龟背上的山上平原,是方山上面石墙最为密集的地区。也就是说,清代林梦抡已经注意到了方山山上的这些石墙,认为这些石墙是一座古城遗址,并根据当时的传说,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在此安营扎寨,命令手下修建的。
关于林梦抡的生平,《栖霞县续志·卷六例职》写道:“林梦抡,监生,由闽省*功加六品衔。”没有介绍他的生卒年月。笔者根据县志推测他生活在乾隆十九年()到光绪五年()这之间,又因为林梦抡在例职这一栏排在很靠后的位置,笔者据此推测他主要生活的年代应该在年前后。
石墙为抵御捻*所建?
关于圈子墙,栖霞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清末捻*攻打栖霞城,富户们仓皇逃至方山,一夜之间垒起圈子墙以抵御捻*来袭。清代在捻*活动期间,山东许多地方都开始修建抵御捻*的工事,这些修在平原上的防御工事有个专有的名字叫圩子墙,修在山上的叫围子墙。
《栖霞县续志》详尽地记录了咸丰十一年()和同治六年()捻*两次入侵栖霞的全过程,以及为了抵御捻*颁布的守圩条约。县志中只记录过捻*在第二次入侵的时候经过方山东面的杨家圈,对于方山没有提及。
其实,只要你亲临现场看一下,就知道这种说法没有可信度。
只要看一下圈子墙巨大的规模,就知道它绝非一夜之功。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圈子墙时,你会发现圈子墙距悬崖一般有3到5米远,许多地方的圈子墙外面还有一条通道,与其它地方抵御捻*那种依险而建、紧贴悬崖的防御性围子墙建筑完全不同。
紧邻圈子墙外面,有一个个巨大的积石堆,有方形的、有带状的,这些石堆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有村民说是用来投掷以打击山下来犯敌人的。现场演示一下就会发现,不可能。首先,石墙距离悬崖3到5米,这个距离足以使人无法查看山下敌情,而且石头也不易抛下悬崖。其次,圈子墙只有1到1.3米高,作为防御工事来说那就太矮了,防御性的围子墙一般都有2米多高。此外,围子墙都会设置坚固的寨门抵御攻击,而方山的圈子墙没有发现任何寨门遗迹。
圈子墙和外面的40号石堆
方山看上去四面都是悬崖绝壁,但很多地方有缓坡可以直接走到山上,圈子墙西面和西北角有近米的距离,墙是断断续续的,许多地方干脆没有,就连积石堆的数量也很少。
由此判断,圈子墙不具有防御能力和*事功能,可以排除防捻*时修建的说法。
圈子墙系蚕场职工所建?
方山圈子墙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山脚下蚕场的少数年轻职工和山下村庄的村民说,圈子墙是在年到年建设方山蚕场时,职工为了防风修建的。石堆则是为了方便种植管理柞树,清理了方山顶部的石块扔到悬崖边堆起来的。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笔者走访了周边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还访谈了一些蚕场老职工,对于这种说法,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过。
笔者调查认为,方山上的石堆并不是随随便便堆起来的,它们都是在中心部位用一些不大的石块垒成一个环形的中心,然后再将石块垒护到这个环形中心的四旁。大的石堆可以由很多个环形的中心相连相依构成,绝不是一堆乱石头。蚕厂职工若是为了生产方便,完全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大工夫用这种方法垒石堆。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笔者特地联系了当年的一位同事徐克夫再次帮助调查落实。同事大学时学的就是历史专业,而且老家就在方山西面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同事对我说:“你算是找对人了!我姑夫当年就是蚕场的副厂长,是 代蚕场工人。这个蚕场就是他带领工人修建的,姑父现在已经去世,但是大哥闫守涛还在蚕厂,给找几个 代的工人落实一下不成问题。”
笔者提了四个问题:
,石墙是否如蚕场少数年轻职工所言,是蚕场职工在年到年修建的?
第二,山上的石墙是否是“原装”、没有被人动过?
第三,是否原来就有石墙,后来蚕场建立清理蚕场时在一些地方又重新垒了些墙,造成新旧混淆?
一个问题,方山上的这些石墙到底是叫“圈子墙”还是叫“围子墙”?
圈子墙
很快,蚕场的闫守涛大哥落实后,给出了确切的回答:
“在年到年,职工砍掉方山上的树木,清理掉山上的杂草、灌木,惊讶地发现方山山顶上有一道道的石墙,一条条的大路纵横交错,就像一个棋盘的格局,圈子墙就在方山外面围了一圈。”
“这些石墙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会这样?无人能够解析。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山上纵横交错的路和石墙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现实测量是横向东西大路和石墙向北偏5度,纵向南北大路和石墙向西偏5度),这些路和石墙将方山等分成很多格子(实测一个格子的范围大致是南北长55米,东西长米),前人是怎么做到的?真是不可思议!不过既然山上都给界好格子了,那就按照这些格子在里面栽树不就得了,还省得自己界割地块。”
“方山山上的一切都是‘原装’的,就连一格一格的路都是原来的。”
这次采访让笔者大吃一惊。因为笔者原来以为,山上的路是蚕场职工为了方便管理柞树林专门留的,没想到它们早已存在。
接下来,闫大哥又解析道:“当年蚕场是个科研单位,是生产蚕种的,所有职工不过百人,方山上这么巨大规模的石墙和石堆,不是这么几个职工能够完成的。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必要。后来,随着山上的建设,因为有些石墙碍事,确实拆掉了一部分,但是改变不大,基础依旧保存着,外围的圈子墙也是原来的。在以后蚕场的建设中,有些地方的石墙倒了,职工们也垒过一些地方,但是都是依托原来的地基垒的,数量有限。山上石墙的总体格局从来就没动过,基本维持了原来的风貌。”
笔者在采访中还得知,山上的石墙自古以来就叫“圈子墙”,不叫“围子墙”。至此,方山圈子墙的年代至少可以根据清代人的记录推进到唐代,直接否认了这是为了抵御捻*所建围子墙的这一传说,至于是蚕场职工所建这一说法更是毫无依据。
究竟何人遗石方山顶?原有的传说和传言被否,这个千古之谜必然有新的谜底。
本文由杨长青供稿赵志杰整理来源
烟台街
责编丨魏琳校对丨王巧
审核丨王晓
往期精选
烟台这33个历史遗留问题小区都已办证,看看有没有你家
烟台各地场所正有序恢复开放
开学在即,两部门发文,返校有新要求
何为“一轴一横三纵+港区环”?专家解读烟台市快速路系统专项规划
点个在看你 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