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的清水丝绵
早在南宋时就是贡品
到了清代,名声更盛
万亩桑田似绿海
家家户户扯丝绵
这样的场景
相信还在很多余杭人的记忆中
塘栖镇至今还保留着
种桑养蚕、制作清水丝绵的技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蚕桑民俗文化和清水丝绵制作技艺,4月3日,塘栖镇召开了蚕桑民俗文化及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保护座谈会,与杭师大的教授学者们就如何保护塘栖的蚕桑及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措施规划上下功夫
▼
杭师大顾希佳教授认为要从措施规划上下功夫。
顾教授表示现在农民越来越少养蚕了,这背后所反映的就是养蚕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他提出要做好生产性保护,提高农民对养蚕的积极性,应在经济上有所保障才能使蚕桑民俗以及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得以延续。
从产品销路上下功夫
▼
杭师大副教授袁瑾老师认为还要从产品销路上下功夫。
该项目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日常延续可能性小,或许可以反过来考虑这个问题,多元化发展清水丝绵的周边产品,用产品来反推非遗项目的保护,只要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丰富产品的多样化,就能增加市场对原料的需求,推动蚕桑行业的发展,为蚕农带来经济效益。
从发展传承上下功夫
▼
此外,区非遗办提出要从发展传承上下功夫。
蚕桑丝织跟清水丝绵要一起保护,应多方收集文字、图片和视频,将图文和视频资料妥善保存和利用;要积极培育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要进行生产性保护,引入社会力量,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开发儿童系列家居产品来保证效益;要进行广泛宣传展示,让群众更多的了解该非遗项目。
从文化聚焦上下功夫
▼
,该项目的保护也应从文化聚焦上下功夫。塘栖镇在多个农村文化礼堂中就建立了相应的展示馆,例如在塘北村建立蚕桑文化为主题的展示馆,在丁山河村开展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体验项目的展示馆,让文化礼堂成为一个村落文化的展示基地,带动乡村乡愁记忆,使其发挥文化中心的作用,使得传统文化的振兴在乡村建设中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结合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逐步发展,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开发形成旅游衍生品和文化衍生品,用产品反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本次座谈会让塘栖镇在蚕桑民俗文化及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保护的工作中开阔了思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动力。
丝绵被凭借其轻软保暖的特点
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可以说江南的小伙伴们
家家户户都会备一床
那么丝绵被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呢?
塘小信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选茧
煮茧并漂洗
扯绵兜
手工剥茧,扯出蚕茧上的蚕丝,套在手上拉成“小兜”,然后再把小兜撑成“大兜”。
晒干
因为之前扯“小兜”撑“大兜”都是在水里操作的,因此大兜撑完之后必须出水晒干。
(非遗传承人俞彩根正在晒绵兜)
这一套复杂的制作过程世代相传,塘栖人民也在历史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巧细腻的工艺。在这里出产的清水丝绵,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边道薄而均匀,无绵块,无杂质,手感柔滑,韧性强,拉力大,久置不*,因而备受人们的欢迎。
翻丝绵被
做丝绵袄
晒干后的清水丝绵就可以用来翻丝绵被或者做丝绵袄。一床普通的5斤重丝绵被一般由7到8层丝绵叠加而成。虽然丝绵层数较多,但一点也不厚重,能长久保持轻盈蓬松。
(金利丝业员工正在翻丝绵被)
如今除了手工制作的清水丝绵之外,也有工厂利用机器制作丝绵,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扯“小兜”撑“大兜”等工序由机器代为完成,制作出来的丝绵更白。而拉丝绵被的工序仍旧需要传统手工艺人手工翻制。
像这样工序复杂,制作精良
盖在身上保暖却不厚重的丝绵被
你想要来一床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ly/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