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破茧成蝶花垣县民乐镇响水村种桑养蚕侧


文/图龙艾青

蚕桑基地,绿叶青青,农妇披着晨光,采摘嫩绿的桑叶;蚕棚室内,村民或刀切叶片,或给蚕儿投喂新鲜的嫩叶……酷暑时节,走进花垣县民乐镇响水村,不时可见当地群众采桑养蚕的繁忙场景。

响水村共有村民户人,因地质灾害,先后分三批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其中, 一批户人,于年按易地扶贫搬迁*策迁入该镇民河社区安置点。

“除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外,部分搬迁户中的中年人几乎没事做,解决他们的就业增收问题,成为易地搬迁后扶工作的一件大事!”响水村支书麻巴梓说,近两年,他们开始谋划产业项目、发展集体经济,以带动本村村民及搬迁户就业创业。

“桑树容易种,管理也比较简单,养蚕周期短,两个月可产3批蚕茧,适合在5至9月份饲养……”该村支部委员麻子勇介绍,通过考察论证,村支两委选择种桑养蚕作为村集体主打产业来抓。

花垣县民乐镇响水村妇女在给蚕儿喂桑叶。

年底,该村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该县紫霞湖桑蚕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提供种苗、肥料等,免费开展技术培训,订单收购村里的蚕茧。随后,该村利用县财*支持的万元产业资金,通过土地流转种上桑苗亩,并在民河社区建成两栋共平方米的蚕房。

“刚种的桑树产叶量低,加上受新冠疫情影响,年我村只养蚕16张,收蚕茧多斤。”该村监督委主任张远顺说。虽然没钱赚,但村支两委一班人并没有泄气,大家坚信只要路子走对了,终有一天会成功。

今年初,新当选村支书兼村主任的麻巴梓多次进县城、跑部门、找资金。争取到该县农业农村局帮扶的50万元资金后,他带领班子成员和村民分别在村部及村小学附近、村寨后山等地,新建4处蚕房,总面积平方米。

如今,该村已具备养殖点5个、房2平方米、一个批次可养蚕80张的能力。同时,建成平方米蚕种繁育室,不仅满足本村需要,还为周边村蚕农提供种苗平台。

跟随麻巴梓的脚步,笔者来到该村民河社区养蚕点,一栋钢架板房里,蚕床层层叠叠,上面爬着成千上万只蚕虫,它们啃食桑叶的“沙沙”声,清晰入耳。一旁,结满蚕茧的蚕蔟摆放成堆,几名妇女正忙着采收雪白的蚕茧,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蚕茧分拣好后,公司的人就开车到这里来收购。”负责养蚕管理和销售业务的该村入*积极分子麻正刚介绍,今年村里已收获4批蚕茧,产量多斤,实现销售5.5万余元。

该村支部书记麻巴梓与村民一起采收蚕茧。

“养蚕是门技术活,也是一件细活,有时每天上午要花4个多小时去分蚕,有时半夜三更要帮蚕儿上蔟,平时还要花很多功夫去消*、照料……”正在给蚕儿喂料的村民吴秀英说,自从5月初到养蚕点务工以来,她一天也没休息过。“看到蚕宝宝一天天长大,然后吐丝结茧,卖出去赚钱,自己也有了工资,再苦再累也值得!”旁边的姐妹们插话道。在这里务工,不仅能挣钱,大家还学到了技术,为今后自家养蚕积累了经验。

“今年的桑叶只达产30%,养蚕规模仍然受限,到9月底还可养蚕3批次,加上前几批,总产可达0斤,总收入12万元。”麻巴梓坦言,尽管目前村集体收效不大,但通过种桑养蚕,村里已安置搬迁群众40人就地就业。

“明后两年桑叶达产后,养蚕规模可扩大到张,年产蚕茧2.4万斤以上,预计销售收入突破55万元,村集体年收益8万元左右。”眼看桑蚕产业曙光初现,麻巴梓信心满满地说。

种桑养蚕,绿了荒山、美了村庄,成了响水村群众稳定增收的新亮点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支部+集体经济联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亩标准化桑田,扩大桑蚕规模,实施蚕茧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村民和搬迁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谈及桑蚕产业未来发展,麻巴梓如是说。

来源:团结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封面湘西邮箱:hynet

fox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132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