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萌生,一切都是崭新的样貌和味道,当季时令的蔬果自然都脱不开新鲜二字。四五月正是桑葚成熟进行采摘的时节,那以深紫色打底、透露着些许红与黑的饱满果实,咬一口既酸又甜,果汁清冽又有淡香。
来自摄图网
童年时每到春夏我家都会采购一两次桑葚。那颜色会渐渐染到唇齿和手指,吃得久了,纵是一番辛苦清洗也会留些痕迹。我们那边方言叫它“桑仁儿”,后来读书了发现写法其实是十分陌生的桑葚,再翻翻厚重的新华字典,发现这个葚字竟是多音字——在“桑葚”中读shen,而“桑葚儿”中读ren,这一发现让我更加觉得这小果子不仅好吃,还十分有趣。
在各地,关于桑葚的叫法可谓奇趣多样——桑果,桑枣,桑泡儿,乌椹,都是那小玩意儿的名字。我国是丝绸之邦,有着悠久的桑蚕文化历史,桑叶用来喂蚕,桑树的果子则甜蜜了人们的口腹,鸟儿也喜欢来啄食这一口鲜果——《诗·卫风·氓》中写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来自摄图网
桑树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种植,南方的果期比北方更早,一般三四月就可以品尝新鲜的桑葚,而北方则要耐心等待到五六月份。桑葚通常被作为水果直接食用,也有用来酿酒的用法,《唐本草》中也将它作为药材收录。
来自摄图网
希腊传说里也有桑葚的身影。关于桑葚为什么是这个颜色,有着这么一个故事——说原本桑葚是白色,有一对恋情受到阻挠的恋人偷偷出来幽会,女方为躲避狮子藏入白桑椹旁的洞中,男方赶到时发现狮子正在撕咬面纱,以为爱人遭到*手,痛不欲生当即自刎,鲜血将面纱和桑葚果子染成红色。女方不久后从洞中出来一探究竟,明了真相后亦追随爱人而去。而为了纪念二人流血的爱情,白桑椹从此便成为了红色。
——这不靠谱的传说,让小小的可爱桑葚莫名蒙上了几丝悲情的气息。
桑葚刚挂果未成熟前是绿色,成熟中变红,而深紫色则是完全成熟的信号——很甜了,可以吃啦!市售桑葚为了预留出运输售卖的时间,无法等到桑葚成熟得恰到好处,只能提前采摘。我的上一辈每每吃到成熟度不佳的桑葚时,便要提起他们幼时家里就有桑树,要吃桑葚只要自己去摘,挑选的都是些够熟够甜的果子。
来自摄图网
我在几年前一次和朋友一起爬山,朋友停下来指着一棵树跟我说,那就是桑树。桑树低处的桑葚早就被之前的爬山人摘走了,好在朋友身手敏捷,爬上高处摘了些果子下来。最饱满最成熟的果子早就被慧眼的鸟儿们享用过了,我们吃得都是些微酸的——但因为这是意外的天降鲜果,好吃程度一下子套上了不小的光环。我们一路走走吃吃,回去的时候嘴巴和衣服上难免沾了些黑紫色,看上去倒像是在山上狠狠摔过几个跟头。
如今大规模商业种植桑葚的并不多,在这种一年可以吃到好几季草莓的日子,想吃桑葚依然还是要等待时节。因此每到了桑葚盛产的季节,偏爱这一口味的吃货们不妨趁着果子新鲜、价格宜人,多买些回来,吃到满足后可以做成桑葚酱或者桑葚酒,在白糖和酒的帮助下把这种果味多留些时日。
来自摄图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