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经商先立德,儒商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周


在山东省淄博市的西部,坐落着一处古老的商业街区——周村古商城,它占地面积20多公顷,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多条古商业街组成。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的古老街区。曾是中国商界的摇篮之一。也是山东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处。惊讶于这里的繁荣盛景。欣然命名它为“天下第一村”。

如今,周村古商城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布市银街,茶楼染坊,食肆古玩,陶瓷琉璃,酒吧百货。既有传统产业,又有新兴业态,百年煮锅老店沸腾出生活的火热,即将出炉的周村烧饼,飘出诱人香味。传统手工技艺,在这里喷发出新的活力。数千年的时光中。老街人创造着财富,也书写着一个个商业传奇。

历史上,山东淄博的周村老街就以其繁盛的工商业闻名天下,包括“瑞蚨祥”在内的数十家百年老字号就是从这里起家,闻达于世,这些百年老字号也为周村老街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

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

商周时期。周村的前身於陵就已存在。至春秋战国,它已是齐国一座规模很大的城邑。周围乡村的粮食、蚕茧,家庭作坊里制作的土布、丝绸都来这里交易。慢慢形成了一个集市。

当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齐国经商。当他来到周村时,发现这里的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计分量。难做到公平交易。一天范蠡在路上看见农夫从井里打水,,一根木桩的两头,分别吊着木桶和石块。一上一下的运动,取水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造出了中国第一杆“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计量货物重量的工具。支点提起来,后面是称盘,前面是称砣。称杆上有星。称的出现使货物交易变得公平合理,但是慢慢的范蠡发现,总有一些想投机的商人对顾客缺斤少两,于是他巧借当时人们对天地的敬畏,重新制称。古代一斤为16两。秤杆上共有16颗准星,分别是象征‘地’的北斗七星,象征‘天’的南斗六星和象征‘福禄寿’的三星。

周村人说人有三星‘福寿禄’,如果缺人一两,就缺了福;缺了二两就少了禄;缺了三两,就短了寿,这是对于周村大街的商人们,从道德上一种很好的约束。几百年来,周村商人们以德立商。‘德’里面首先是讲诚信,是以义致利。从商先做人,立商先立人。天地一杆秤三尺有神明,唯有光明正大,不欺骗他人,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范蠡制秤不仅为商业的发展制定了规则,更为后世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业道德。在范蠡后半生的从商生涯中,他三次成为巨富,有三次为国为民,散尽万贯家财。成为所有商人的楷模。被尊奉为“文财神”,永享后世香火。

多年间。虽然朝代更迭,世事变幻,但孕育于齐鲁大地的商道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周村古商城中交汇相融,滋养着这方水土。

范蠡制秤

明朝时期,老街初具雏形。到了清朝初年,这里已经成为方圆数百里之内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清顺治十年刑部尚书李化熙辞官回到老家,发现老街赋税沉重。正常的贸易秩序难以保证。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减税。由于涉及金额巨大,顺治帝没有答应,只象征性的赐给了他一道“一日无税”的手谕。可免去周村一天的税收。无奈之下,李化熙做出一个决定,周村商人们缴纳的税银全部由李府代缴。同时,他把一日无税中的‘一’字改成‘今’字,并把“今日无税”刻于石碑上,树立在街市中心位置。在李化熙的声威震慑下,当地官吏不再上门征税,周村无意中成为了一处“免税区”。从此,自由贸易的市场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

今日无税

到康熙年间,周村古商城的规模已经扩大到72条商街和八个专业市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文豪蒲松龄在这里定居下来,边教书边创作。刚刚来这里的时候《聊斋志异》只是初成卷,写的非常的简单。

蒲松龄写作的地点就在周村西堡。由于这个地方毗邻官道,蒲松龄接触到很多生意人云集,当时的周村商贾云集,蒲松龄为了提取素材,经常在后花园的茶寮里听他们讲故事,从中提取精华,写到了《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鸮鸟》中曾这样描绘周村:“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说的是商人多的,像车轮上的辐条一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心点周村。商业的开放带来了思想的活跃。商人的故事也为蒲松龄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于年在周村完成了中国志怪小说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纵观全书近篇文章,其中有50多篇的内容与商人有关。这些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商人世界,也把乐善好施,诚信重义的“士商精神”,传播开来。

蒲松龄故居

《聊斋志异》中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也投射在商人们的经营活动中。在周村大德通票号有一枚铜钱颇引人注目。这枚铜钱上下左右合成一围,共用一个口字。读出来即是“唯吾知足”。这从字面上就反映出了周村古人面对金钱的达观心态。不加节制的进取,对利益的过分追求,会带来诸多危害。“惟吾知足”所蕴含的知足常乐精神,是老街商人最古老的生存智慧之一,更是一种博大的胸襟。这里的商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当中独树一帜,缔造出近代商人的辉煌。

惟吾知足

在周村老街上,有一座”孟洛川服饰旗袍店“,店铺不算太大。却装饰的极具中国韵味,这家店的主人就是把“瑞蚨祥”发扬光大的孟洛川第五代长孙—孟庆刚。每当说起祖辈创业的故事,他总是感慨万千。

年,刚满18岁的孟洛川开始主理“瑞蚨祥”商号,主营绸缎布匹及成衣定制。有一天,店里来了几位盲人顾客,孟洛川赶忙上前招呼。客人说“我们是盲人,看不到尺寸,我们到其他家去买布的时候经常遇到这这缺尺短寸的情况,做完衣服很紧,穿在身上特别不舒服”。

孟洛川听到这番话后感慨良多,就想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思考,他决定在尺子上做文章。他把瑞蚨祥的尺子做的比标准的尺子长出来一寸,这被老百姓称为叫“良心尺”。

尺的两头刻着天与地,中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代表着天地之间有“八德”并以此教化店员,手里拿的是天地良心。看上去是每一尺亏了一寸的布,但同时每一尺就赚了一寸的良心。

靠着一把良尺,瑞蚨祥赢得了好口碑。从此生意越来越好,陆续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了连锁店。“瑞蚨祥”也成为商道典范。在中国工商业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一笔。吃亏是福。“施”比“受”更为有福。孟洛川晚年的时候,有人问他成功的奥秘。他感慨地留下“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大商无算、至诚至上“16个字。直到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启迪着后人。

瑞蚨祥

山东的商人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儒家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重义轻利“,”义“就是儒家文化的灵*,在”义“之下”诚信、守道“就成为商业规则。

年,周村开埠,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几百家商号和十几家外国公司先后来这里经营。周村逐渐成为辐射鲁中,跨越长江的商品集散地。老街的商业发展达到鼎盛,有着”大街不大日进斗金“的说法。

这个时期,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以守义、守诚、守道为行事规范的山东商帮,逐渐掌控了中国华北地区绸缎布匹、粮食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周村古商街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把周村占为驻*和物资供应基地。老街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国难当头,需要的不仅是舍财取义的大善,更需要舍生取义的大勇。这时周村富商马家的长子马耀南毅然放下家业,组织民间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随后,他的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以及各界有志之士都加入进来。为了支援起义部队,马家变卖了部分商铺。老街的商户也没有置之度外,有的出钱,有的出人,有的出粮,最终促成了武装抗日的”黑铁山起义。不幸的是。由于日寇围攻和叛徒的出卖,马家三兄弟,相继为国捐躯。但周村商人为国为民的大义之举,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黑铁山起义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村老街迎来了新生。这块因丝而商,因商而兴,以丝绸连接五洲四海的土地。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店铺的街区。时至今天,丝绸仍然是这里最具特色的产业。

从古至今,丝绸织造一直是周村的重要产业。位于古商城银子市街的大染坊就是电视剧《大染坊》故事原型的发生地和和取景拍摄地。也是清朝道光年间“东来升”绸布庄的旧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文化景观,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大染坊

陈鲁出生在周村老街上,听着大染坊的故事长大,从小就对丝绸织染技艺耳濡目染。经过几十年创业,有了自己的丝绸工厂。

7年,国家提出“东桑西移”计划。把丝绸原材料种植和加工区从中国东部向西部转移,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这个时候陈鲁的丝绸厂刚刚稳定,资金和人力也不充足。他还是决定响应国家的号召,到陌生的环境里去闯一闯。他觉得做生意不能唯利是图,更要有利国利民的情怀和担当。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位于广西上林县的种植基地和厂房陆续建立起来。那一年,原厂接近一半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奔赴遥远的广西。如今陈鲁的丝绸厂已经在广西极具规模。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企业前往广西设点办厂。为振兴当地经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对于老街人来说,商有商道,而这道的源头就隐藏在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中,一块块金子招牌里。在老街的中段,立有一座铜像,原型是乾隆年间一位叫赵运亨的生意人。当年他在周村集市上拾金不昧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百姓,后人为纪念他在原地设置了“还金处”。多年过去了,这座雕像就像一座无言的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老街人。交易中,商人以此相送作坊间,人们以此互勉。家庭邻里间,它是无声的榜样。

还金处

年,老街商人牛俊海开办了一家仁德茶庄,店名意为“以仁取利、以德待人”。后来,由于一些变故茶庄停业。年他决定重开老店。当时手头并不宽裕的牛俊海决定。亲自跑一趟杭州,找以前的供货商谈一谈。不过,已经30多年没有联系,能不能省下一些进货的订金,他心里也没有底,令牛俊海没有想到是,当年靠着诚信经营结交的供货商,一眼就认出了他。

靠着彼此的信任,这次进货,对方不但没有收取任何定金,还免费把货发到了周村。有了这批货,茶庄慢慢立住了脚,从此走上了发展之路。如今日子过得还算宽裕的牛家,每年都会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做公益。茶品如人品,心静、淡薄,纯正,经商也是这样以德为本。无德人不立。

做事先做人,经商先立德,是老街商人的共识。无论生意大小,都不会改变。

“以仁取利、以德待人”

在老街有很多烧饼铺,周村烧饼不仅是老街人最惦念的乡愁滋味。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购买。

现年40多岁的王春花是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她从16岁时就跟着师傅学习制作周村烧饼,她说师傅教徒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薄的是烧饼,厚的是良心”。薄就是对技术的追求,一斤面粉可制作60个周村烧饼,每个直径约在13公分左右。烧饼上约有芝麻0粒,做出的烧饼薄如纸,芝麻香,落地即碎,入口有响。厚就是对品质的保证。烧饼制作共有九道工序,除和面包装等用机器外,一些关键工序必须靠手工用心完成。做事先做人,只要你人做好了,事儿就顺带着就好了。

20世纪末,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王春花所在的食品厂决定。赶在春节前的销售旺季,投资几百万元购买机械化加工设备,生产全部自动化。产量很高,一次就几吨。第一批烧饼做出来后,大家惊喜的发现,机器做出来的烧饼形状统一,厚薄均匀。相比手工制作的在品相上有了很大提升,一时间市场供不应求。可是没想到年前卖出去的货,在年后就遭遇了退货潮。口感硬而不脆,入口像饼干,酥的感觉没有了。事情发生后,王春花意识到,坚持传统手工艺才是老字号传承和发扬的秘诀。那套昂贵的机械设备只生产三个批次的产品就被停用。

虽然损失惨重,王春花依旧觉得值得。就是手工的东西,老祖宗研制了那么多年,他肯定有他独特的东西。此后,王春花又重新拾起了手工制作的技艺,并一直延续至今。8年周村烧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王春花成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时光中,周村老街就像是一座大舞台。无数商家在这里演绎出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故事。面对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人们始终坚信,唯有懂得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深意。才能永葆活力,永续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30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