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在北京首发海宁这个村出了首部反映最基层


-08-:38

海宁发布年8月23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云龙蚕桑志》图书首发暨作者对话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云龙蚕桑志》被列入浙江大学出版社“丝绸与文明互鉴研究”系列丛书,是继《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中国近代染织设计》之后出版的首部反映最基层蚕桑生产的专业志书。这本书缘起……本书编委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担任主任,史志办和周王庙镇主要领导柴伟梁、李明辉担任副主任。赵馆长亲自作序。主编张镇西。在编纂过程中,查阅档案近卷,收集摘录相关史料约50万字,走访了数十位当事人。书中收录了较多珍贵的原始文献和图片资料。有图片张,其中张是集体经济时期及以前的历史图片,内容丰富详实,是反映近50年来的江南农村蚕桑生产发展的一个缩影。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组织“丝绸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团队”课题组,深入调研,与海宁市史志办合作,编纂《云龙蚕桑志》,以真实记录一个最基层的组织的蚕桑生产活动历史,扩大成果利用,对接中国丝绸前沿高端平台。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志编纂是一次尝试。云龙村蚕桑历史悠久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是钱塘江北岸的一个传统村落,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全省乃至全国蚕桑生产的先进典范,特别是在农村集体经济时期,蚕桑经济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25%左右,一直走在村级组织的前列。浙江省农科院等在村中设立基地,蒋猷龙等蚕桑专家长期驻村蹲点,开展科学试验,许多好的种桑养蚕经验从这里向各地推广。曾有32个国家多位外宾,包括国家元首等,以及全国25个省市63个县的20多万人前往参观。也曾得到国务院的嘉奖、表彰。云龙大队七队第一所小队小蚕共育室新世纪以后,云龙村在直接的种桑养蚕逐渐转移、式微的情况下,挖掘利用数十年积淀的蚕桑文化,发展创意创新的新农业,蚕桑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云龙村智能蚕室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中国的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153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