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扶贫楷模养好蚕宝宝一年除穷根


养好蚕宝宝一年除穷根

——金城江区东江镇龙友村贫困妇女

王金提创业事迹

人生只要一立志,巾帼也会赛须眉。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龙友村可后屯,只要一提起贫困妇女王金提养蚕脱贫致富的事迹,当地群众莫不夸她是一位女能人。

住在可后,屯里大多数群众都不甘落后,

近年来一家家相继建起了楼房,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处在这样的环境,

王金提心里想自己也绝不能落后!

年,王金提一家利用外出务工的收入,加上向亲友借来的钱,建起了新房子。因外出务工比较艰辛,收入也不算多,日子过得比较拮据。年底,扶贫工作队员下乡进行 识别,王金提一家当年人均收入元,因两个孩子上学,被认定为因学致贫的贫困户。

贫穷很可怕吗?年初,驻村 书记李东益与扶贫联系干部谭桂电来到王金提家,了解屯里的情况和其家庭情况后,与其共商扶贫发展之路。双方认为,如今村里外出务工人多,不少群众因种那么一点田地收入不多,想把田地租出去。而王金提以前曾种过桑养过蚕,掌握这样一门技术,加上近两年蚕茧价格飚高,且价格相对稳定,如果租田地把种桑养蚕的规模做大,便是一条极好的生财之道。

王金提出生于田东县,当地大种蔬菜芒果,农业综合开发搞得风生水起,那里的田地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由此也养成了王金提吃苦耐劳的精神。年,她嫁到可后屯后,一直保持那种务实肯干的作风。

有了做大种桑养蚕的念头后,加上有扶贫*策的扶持,王金提说干就干。年3月,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利用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加上亲友的一些借款,在村边自家的一块地上建起了蚕房,添置了养蚕设备,租了本屯农户30多土地进行种桑养蚕。到了9月份,她获得了元扶贫小额信贷,于是把蚕房扩大到平方米。

做过的人都知道,养蚕虽然时间短收入快,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王金提说:养蚕就像养娃仔一样,需要精心照顾,假若照顾不周,蚕吃不饱,上簇后吐丝结的茧不大,就会影响产量和价格。

因丈夫在外省务工,两个子女还在上学,在家里王金提成了顶梁柱。养蚕过程中,王金提忙得像陀螺一样。每天早上,她凌晨四点左右就必须起床,在幼蚕和吃尽的桑叶上洒上石灰消*,以免死掉的幼蚕感染其它小蚕,然后撒上新的桑叶,给小蚕准备一天的“早餐”,这一过程就得花3小时左右。她说,每天忙不过来可请人做工,但凌晨的工不好请,因为不好叫别人起那么早。

养一批蚕出售,大约需要25天时间。上簇前的蚕宝宝,大约需要吃20多天的桑叶,除去蜕皮休眠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24小时都在不停地吃,这就得需要准备大量的桑叶。

随着蚕一天天的长大,王金提哪里忙得过来。四龄蚕时,她每天得请两位妇女帮忙采摘桑叶,到了五龄蚕时,每天得请10位妇女帮助采摘桑叶,每天喂蚕的桑叶达多斤。

创业,有时并非一帆风顺。年8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忽变,刮起了大风,待王金提采摘桑叶回到蚕房时,发现三分之二的钢架棚已被吹翻。为了保住地上那些蚕,免遭更大的损失,她及时在屯里找来工匠,花了一万多元采购钢条重新焊接盖棚。经历了这次挫折,她没有灰心,而是更加坚定信心、总结经验去养好蚕。年,她种桑20多亩,一共养了13批蚕,由于管护到位,所产蚕茧质量都比较好,卖掉3多斤蚕茧,收入约7万元。年,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元,仅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养蚕,不仅实现了她家庭脱贫致富,在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屯里一部分妇女脱贫。一些年纪较大的妇女,难以外出务工,每天就近帮她采摘桑叶,每月也有千多两千元的收入,养蚕让他们实现了共富。

今年,她获得了一万多株扶贫桑树苗,种桑面积已达40亩,养蚕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只要蚕茧价格与去年持平,预计她今年养蚕的收入会超过10万元,那“贫困户”的帽子将被远远抛在了身后。

(彭昌伶韦璞瑛文/图)

编审:韦立勋责编:韦凤娟编辑:兰艳玲

投稿邮箱:jcjfpxc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564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