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献给出生在60前后的石泉人
每一座城,都会有那么几条难忘的老街巷,承载着这里的古往与今来。斑驳的光束穿过叶子映射在砖瓦墙上,时光仿佛停滞了。
年龄越大,越容易怀旧。或许这是因为时间的压缩作用吧。人走得远了,后面的路,反倒就越来越长了。石泉的老街,对于我,就是一串长长的回忆,总是能够提供我想象的空间,带给我无穷的回味。只要回想起老街,心里都不免会为之一振,涌出一股暖流,呈现一生的滋味。
记忆中,60年代的石泉城很小很小。整个县城只有老街一条主干道,所有的居民都围绕老街居住西至大桥下,东至东门梯子坎搭的棚子。其余地方都是菜地或者荒地,向阳路也只是一条孤零零的公路。
老街很小,小到点根纸烟就能走个来回;小到从东往西走每间店铺经营什么我都记忆犹新;小到再由西往东走每家住户基本情况我都能画出像来。
儿时的老街,最繁华的是大北巷十字虽然城里没有“逢场”一说,那里有个百货公司(现熨味位置)门前约二百平面米之地,天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是节假日,背笼、箩筐、挎篮、提篮一个挨着一个,蔬菜、山货、土产、野果子比比皆是。
想象不到的是,整条街没有卖家禽、肉类的地方,因为那是资本主义小尾巴没有谁敢闯红线。偶尔有些卖鱼、鳖、*鳝、泥鳅的,那也是在腘腘卡卡靠边站,因为每人每月才供应三两菜油根本就吃不起。说到此,我还有两个经典故事呢!
大概上小学二年级时,有天早上去学校途中,百司门前俩壮汉用架子车推着一条鱼,说真的,这也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 的一条汉江鲤鱼,长一人多宽足有一米重约两百斤以上,当时鱼身子还在抽搐。结果中午放学看到还未卖出去, 被县革委会食堂买了一半,并赠送了两盆鱼籽。那时我随父亲在这个食堂吃饭,自然也咪西咪西地尝了鲜,那也是我 次吃鱼籽。
还有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我拿着用八号铁丝自制的鱼鞭,和几个同学到东门外红花滩去抽鱼,我生性胆小深水不敢去险滩不敢闯,别人收获了一串串,我却只有几条小白条。回家路上,看见大街上被别人扔的*鳝用棕叶捆着估计有四五捆,我顺手提了一捆,不为别的就当作战利品来慰藉一下虚荣心。回到家里虽然挨了一顿骂,但晚上父亲还是偷偷地点起了 炉子,爷俩也算改善了一顿。儿时的老街,最热闹要数东关了那里有教场坝,居民街两个“ ”小区,人气比较旺干部职工子弟都住那里,最主要的是电影院在那里,周边的人都往此聚靠。
我所住的革委会大院里的学长和同学们,几乎天天结伴而去,看如何能逃票怎样制假票,从哪翻墙安全。我们中曾为看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打过群架,为看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县革委会一领导的儿子逃票翻墙摔断腿。
故事最多、最令人忘怀的是西关。走出西门,下百步梯沿着石板街往西走,右边是徽派建筑青瓦房,左边临江全是“吊楼子”,仿佛今日凤凰古城一角。全城水性 的大都居住在此,几乎家家都有一条“舢板子船”。每当洪水来临之时,正是他们大显身手之时,他们不畏洪魔勇敢地打捞浪渣,哪家门前柴禾堆放的最多、最整齐便是英雄的象征。
每当电站关闸洪水退去时,那便是西关人的天下,打鱼个个都是高手。记得年汉江水坝 次关闸,整个老街居民都赶往江中,学校学生几乎跑光了我也不例外。当时的西关,家家户户遍地是晾晒的小白条和镰刀皮子,根本无法行走,弄得好长时间都是鱼腥味。
最神奇的是那西关“吊楼子”,房屋一边靠临街实地,其余三面悬空,仅靠几根柱子支撑在河堤石缝处,家境好的铺上实木再刷层桐油,感觉如同现代的木地板;家境差的,木板不割尺、不合缝,更无桐油可刷,直接可以看到汉江水好似行走在玻璃栈道。
西关有我许多同学,我也特别爱往那跑,不为别的,就为感受“吊楼子”之神奇。记得 次去同学家,几个同学很恐惧不敢走动,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尿憋得脸通红, 用油毛毡卷个筒筒,一泻千里直排汉江。“吊楼子”给了我勇气,锻炼了我的意志也留下了许多念想。
儿时的县城老街,只有东、西、中街三个居委会,而我就住在地盘最小、人口最少人称龙脉之地的中街,县城*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石泉县革命委员会。
说实话,有人在老街住了一辈子,也没机会进大院看看,现在看来大院与山西的乔家大院、陈家大院还是有一比的,里面四合院,院中院曲径通幽;大拱门、小拱门精巧如画;石狮子、石猴子栩栩如生;石花盆、石鱼缸巧夺天工,花果交汇,清香四溢。更重要的是,大院里住着几个行*十一二级(我参加工作时是行*24级)的“牛、*、蛇、神”,他们也是我今生最敬重的人,因为每次从他们门前经过,垃圾筒里总能捡到大中华、红牡丹、金墨菊等 纸烟盒,这也成为我在同学间炫耀的资本。当然,我也目睹了他们在饭厅、礼堂挨批斗的场景,他们的乐观、豁达、音容笑貌、穿者打扮,举止言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忆中儿时的石泉县城老街,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了我儿时的欢乐。岁月沧海,时光如梭,一晃几十年的光阴过去,如今的石泉老街更是古香古色,已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如果你有心观察一下,许多游客虽撇的外地口音,但从他们指指点点、比比划划中不难看出,他们也曾在石泉留下足迹,抹不掉那份深深的记忆。
我怀念老街,怀念父母,怀念曾经温馨了一生的儿时时光。
?石泉港
编辑/尔衮摄影/刘晓*陈晓琴汪龙涛朱金文
来源/石泉旅游石泉港图片库
投稿:Vshiquan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sc/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