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秦建华河东文化*河文明的滥觞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出昆仑,汇洮湟,傍大漠,驱流沙,七迴八转,浩浩荡荡。尔后,入河口,穿峡谷,飞腾千里,遂对河东地区表现出特别的眷顾——一个巨大的臂弯,像慈祥的母亲,对襁褓中的婴儿呵护有加。自此一顾,河水汤汤,一路向东,直奔大海。这一弯转,这一停顿,不经意地给这块土地更多的恩赐。这里,留下了人类童年时代寻找文明进程中旳艰难跋涉,这里,上演过一幕幕人类征服自然的恢宏史剧。

君不见,一块曙猿化石,指点人类始祖的孕育秘境;一片动物烧骨,揭示远古先祖掌握的用火文明;半个蚕茧与四个石雕蚕蛹,说明先民早期的蚕桑农耕;一汪盐池,引发炎*、蚩尤争夺资源大战,成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催化剂。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及世;后稷教民稼,遂得五谷丰登;唐尧初都蒲坂,德撒四方;虞舜躬耕历山,孝感天下;夏禹龙门治水,功垂千秋。

这里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这里是*河文化的摇篮,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农耕文明的肇始

毋庸置疑,农耕文明是*河文明的 个形态,而地处*河中游的河东地区,则是农耕文明的肇始地。上古时期,河东地区的人口多居住在二级台阶高原上,这里的*土属*壤,既柔和,又肥沃。由于临近*河,加之汾水、涑水等便利,为种植业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后稷教民稼樯。河东农耕文化是由漫长的原始采集、原始狩猎孕育而来。约年前,原始部落里的人们只知靠果实、猎物果腹,常为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而一个名叫“弃”的人发现粒食,培植五谷。尧帝听说后,封他为“农师”,让他教民稼穑,而虞舜执掌天下后,更是赐他姬姓,号曰后稷。《史记·五帝本纪》载:“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樯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又载:“稷是为古梁地,背藐姑,右玉碧,据稷峰以为障,连汾水以为襟,俗尚淳朴,勤稼。”还载:“稷始播五谷于兹也。”考古专家还在稷山一带发现石器遗址多处,出土的农耕工具有石斧、石锄、石铲,还有加工、纺织、狩猎工具;石磨、石杵、石纺轮、陶纺轮、石镞、石刀、石镰等,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高梁及麻类等作物。这些可靠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先民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和经营的农业作物,在印证后稷稼穑在此地的同时,也印证了社会发展历程的艰难和久远。因此可以说,是后稷教民稼穑,使中华先民告别了不断迁徙的生存状态,形成了能够定居的生活方式。从此,原始的捕猎觅食方式逐渐终结,人们的食物以粮为主,华夏农耕文明就此诞生!从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这不仅仅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革命,更是一次泽被深远的人类文明史的飞跃!·嫘祖养蚕缫丝。年,李济主持了西阴遗址的 次发掘,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遗存,并公布了较为详细的考古报告。西阴遗址的发掘成果除了它在学术界产生的整体效应外,另一个值得世人瞩目的就是“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标本”。李济在《西阴村史前遗存》中写道:“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蚕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的。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必不是蚕丝茧的证据。与那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李济后来又讲:“在西阴村的彩陶文化遗址里,我个人曾经发掘出来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年,我把它带到华盛顿去检查过,证明这是家蚕(Bombyxmori)的老祖先。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不移的事实。”对于这一蚕茧标本,世界上许多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都予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dl/1059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