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袁城霖杨树封面新闻记者吴枫
初夏时节,大地郁郁葱葱。达州市大竹县高穴镇官家村三组,杨加荣的蚕棚被绿装环抱。6月5日8时许,太阳洋洋洒洒地打在棚外大片桑叶上,万籁俱静。
棚内,则格外忙碌。这天是最后一次给春蚕喂桑叶,它们即将结茧。
只见7个约三米高、一米多宽的蚕架上,5个隔层均密密麻麻地铺满了蚕,两位村民正忙碌着把堆在地上的桑叶装进篮子里,然后喂蚕。“这些桑叶都是昨天摘回来的。如果今早摘,桑叶上有露水,会影响春蚕吸收蜕皮液的效果。”
蚕架间,杨加荣背着喷雾器正在给蚕喷洒蜕皮液。“春蚕喂养到第38天,这是唯一一次喂蜕皮液,将有助于蚕出丝。”
半小时后,喂蚕结束。村民停下来,只听见棚内蚕吃桑叶窸窸窣窣声响。
“再有几天出丝结束,这批春蚕预计产丝公斤,去年市场价26元一公斤,能卖元。”杨加荣说。
杨加荣养蚕已有20年。上世纪90年代,杨加荣随打工大潮涌向南方务工。年,回到家乡养蚕,“父辈就懂蚕桑技术,算是子承父业。”
杨加荣拿起一截竹片:“它是这20年的见证。”这截竹片用于在隔层上“赶”桑叶,棱角被磨得光滑、发亮。
长期养蚕,杨加荣积累了不少经验,还经常赴外地学习养殖技术、管理方法。“养蚕最关键的是控制湿度,以及做好清洁卫生。”杨加荣说,在隔层上早晚各撒一次干石灰,控制蚕铺的湿度,每季蚕前后对蚕架、蚕具进行消*。
近几年,杨加荣养蚕规模扩大。利用村里撂荒地,共种植桑树20亩。一年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偶尔能养殖第五季,年收入六七万元。另外,还种植2亩果桑,年入2万元。
规模扩大,不但抗风险能力增强,还吸纳周边村民务工,带动增收。“养殖30天后,蚕的食量大增,请附近的村民帮忙摘桑叶、喂蚕,80元一天。用工高峰,每天有近10位村民前来务工。”
多年的经验积累,杨加荣逐渐成了邻里养蚕“带头人”。“养蚕,对体力要求低,农村里老年人也能养殖。”
在杨加荣的带动下,该村组70多岁的贫困户张长*,通过养蚕年增收元以上。
如今,官家村多户村民一起养蚕,在脱贫奔康路上越走越稳。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dl/1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