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全省有6个考古项目入选年山西考


  山西日报记者孟苗报道3月29日下午,由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晚报联合举办的“首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在太原举办。论坛在入围的12个考古项目进行演讲后,最终有运城夏县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忻州偏关天峰坪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垣曲北白鹅东周墓地、朔州朔城区后寨战汉墓地、阳泉城区平坦垴汉代古井遗址、大同平城区七里村北魏墓地6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

  年,我省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年累计开展考古发掘96项,其中主动性考古7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89项,发掘面积达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达余件/组,实施了12项现场文物保护和搬迁工作。今年,我省遴选出12项考古项目进行汇报和推荐。这次入选的6个项目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元明各个时段,代表了山西 的考古成果。

  运城夏县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由吉林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共同发掘。该遗址位于夏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以揭示*河流域最早夯土、填补仰韶时代早期的空白和发现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而备受   忻州偏关天峰坪新石器时代遗址,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偏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发掘。该遗址位于偏关县天峰坪村东,地处关河入*河口处附近,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小型石砌台城。发现有阿善三期护坡墙多段、房址16座,农业经济以粟黍种植为主,出土有鬲、甗、盉等器物与溜肩罐、圆底瓶等生活用器。主体年代在公元前年前后与公元前年前后,是河套地区 兴起的一批石城之一。该发现完善了*河东岸史前石城的发展轨迹,揭示了早期石城的一般构筑模式和兴起的重要动因。

  运城垣曲北白鹅东周墓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垣曲县文物旅游局共同发掘。该墓地位于垣曲县英吉乡北白鹅村东,因被盗而发现,共抢救性发掘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9座,晚期灰坑17座,发掘面积近平方米,出土铜、玉、骨等各类文物余件套。其中的50余件铜器发现铭文,内容16篇,涉及“中氏”“医中”“太保”“太师”“中大父”“華”“虢季为燕姬媵甗”以及周王命“夺”掌管成周地区讼事和殷八师等内容。墓地族属为召氏后裔“太保医中”在成周王畿内的采邑墓地。墓地时代为春秋早期,为研究晋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参考。

  朔州朔城区后寨战汉墓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朔州市文物局、朔城区文物局、朔州市文物工作站、朔州市文物钻探队共同发掘。该墓地位朔城区海子头乡后东村西约2公里处,墓葬时代以战国秦汉为主。共清理墓葬座,车马坑3座,灰坑15个,出土各类文物余件/组,以陶器为主,极少数墓葬有青铜兵器和车马器出土,器物风格及组合兼具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文化属性,是一处典型的汉狄文化交融的墓地,为研究战国时期赵国的势力范围及文化的影响区域等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治、*事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阳泉城区平坦垴汉代古井遗址,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共同发掘。遗址位于阳泉市洪城北路东侧,古井为平面九边形的木构支护结构,残深9米,上口直径5米,井壁四周由两端加工成原始榫卯结构的柏木相互搭接呈闭合的九边形后逐层垒砌,现存45层。以该井木构件测年数据综合判断,古井的砌筑时代为战国,废弃时代在西汉,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 、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九边形的构造颇为奇特,砌筑工艺考究,木构件中的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榫卯结构实物。该井的发现对于战国古井砌筑工艺、早期木构建筑研究、平坦坟战国古城的史料补充都有重要的意义。

  大同平城区七里村北魏墓地,由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发掘。墓地位于大同市七里村西北处,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地保存状况良好。共清理北魏墓葬86座,出土随葬器物共计余件,多为陶罐、陶壶等。尤为重要的是29号墓的发掘,包括墓室壁画、完整漆木棺、丝纺织品、漆器在一座墓集中发现,而且保存较好,创造了大同北魏墓葬发掘中多项 。出土的完整北魏漆木棺,对北魏木棺形制和制作工艺研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墓室中精美壁画为认识北魏时期生活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编辑:杨智伟

校对:何玉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jj/1057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65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