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识略》是清代贵州省情汇编,内容涉及人口、农业生产、水利、土地制度、*屯、城镇集市、手工业生产与销售等等诸多方面。编撰者为清朝大臣爱必达,曾任贵州布*使和云贵总督,本书是乾隆九年,即公元年爱必达赴任贵州之时主持编纂。书中卷二十《松桃直隶厅》有载:“女苗习耕种,勤纺织,养家蚕,织板丝绢及花布锦以为业。”此处文中的“板丝绢”指的应该就是我们今天将要介绍的“蚕锦”,也称“板丝”。
每年农历三月,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塔石乡乌吉村,蚕种孵化,苗家妇女采集新鲜的桑叶精心喂养。
蚕宝宝啃食桑叶,逐渐长大,照顾得好的蚕宝宝长得壮实,将来吐丝就多。从孵化到成熟的过程需要一个多月。
蚕生长成熟后停止进食,身体变得透明,此时通常需将其移到簇器上,给它一个三维支撑,这样方能吐丝结茧。在这里却将它们放到平坦开阔的木板上,只有二维的平面可以凭借,熟蚕只能往复爬行,吐出的丝互相交错结成大张的薄片,称为“蚕锦”或“板丝”。通过控制单位面积上放置的蚕宝宝数量,可以制取不同厚度的蚕锦,厚的蚕锦也可以分层揭开使用。
想得到一张洁净均匀的板丝并不轻松,蚕吐丝成锦的季节特别忙碌。苗族妇女日夜不歇地守候在一旁,首先需要保持蚕与蚕之间均匀分布,当它们扎堆时用手移开;吐丝的过程一般会持续三到四天,期间需用鸡毛随时清理蚕的便溺,同时注意把板子边缘掉落的蚕捡回来。
显微镜下观察:蚕锦没有一般织物上的经纬纱交织结构,质地如同无纺布,柔软有韧性,几乎没有丝光,可以方便地染色和裁剪,边缘不脱散。
乌吉苗寨的妇女将蚕锦染色,背后附上其它面料增加挺括和厚度,将它用作底布,上面彩绣美丽的图案。
苗族服装多数是在整件服饰之上镶贴绣片,所以用在不同服装部位的绣片尺寸和形状自有其规则可循。
全部绣片完成之后连缀成衣,再装饰上白色的羽毛,方可制成一件祭祀仪式专用的百鸟衣。
百鸟衣图案奇特,色彩绚丽,是榕江县月亮山地区的代表性民族服饰,现在已不限于祭祀场合,节庆迎宾,男女皆可穿着。
图片选自吴世忠著《中国苗族服饰图志》
本套是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百鸟衣。
正视图
背视图
刺绣局部
与上面介绍的百鸟衣不同,舟溪苗族分支采用不同的方式使用蚕锦,她们将各色蚕锦剪成形状各异的精致贴花,用黑色绣线细密锁住边缘,钉缝在丝绸底布上。
巧遇正在刺绣的潘琴美,她告诉我们因为蚕锦不耐摩擦,容易起毛起球,所以在刺绣过程中需用小方巾遮住半成品进行保护,中间小洞只露出正在刺绣的局部区域。
这项工艺在近些年出现了改良绣法,先将马尾丝包缠黑色丝线做成梗线,再用黑色梗线压住剪花边缘钉缝固定。改良绣法的剪花轮廓立体感更强,工时也有所减少,但是对剪花边缘的保护降低了。
同样是逐个完成单独的绣片之后组合镶拼,加上金属锡装饰边缘,围腰下摆还要系上蚕锦剪成的流苏,制作一套完整的舟溪苗族盛装耗时超过三年。
本套是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舟溪苗族盛装,蚕锦贴花采用较为传统的绣法锁边。
正视图
背视图
肩袖刺绣局部
围腰刺绣局部
居住在广西南丹县,人称“白裤瑶”的瑶族妇女也喜欢使用蚕锦,她们将蚕锦染成橘色,装饰在蓝染百褶裙的底摆边上。本套藏品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白裤瑶女盛装。
套装背视图
蚕锦底摆边
现在仍然有相当多的白裤瑶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洗涤和日晒使裙子和蚕锦都渐渐褪色。
遇到喜庆节日,她们才会拿出珍藏的盛装新衣,橘色的裙边和后背的刺绣互相呼应,十分醒目。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在民族服饰上的用途,平板丝可以直接裁剪成丝绵服装的填料、丝绵被胎;还可以直接加工成书画纸、贴墙绢等工艺品。这项工艺还有一个好处,常见的缫丝工艺需煮茧杀蛹,否则蚕蛹化蛾时会咬破蚕茧,使蚕茧的经济价值大大降低,而蚕吐丝成锦后却能收获裸蛹,实现了蚕丝和蚕蛹的 化利用。
参考文献:《农业大词典》“平板丝”条目.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年开始筹办,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 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 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anadw.com/yldl/5800.html